释意理论视域下的汉语四字格口译研究
| 致谢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摘要 | 第8-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3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2.1 释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第13-14页 |
| 2.2 释意理论在国内的研究成果 | 第14-17页 |
| 2.2.1 刘和平及其研究成果 | 第15页 |
| 2.2.2 鲍刚及其研究成果 | 第15-16页 |
| 2.2.3 蔡小红及其研究成果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第17-20页 |
| 3.1 释意理论基本内涵 | 第17页 |
| 3.2 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型 | 第17-20页 |
| 第四章 四字格口译的特点难点 | 第20-25页 |
| 4.1 四字格的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 4.1.1 四字格范畴 | 第20页 |
| 4.1.2 四字格分类 | 第20-21页 |
| 4.2 四字格口译难点 | 第21-25页 |
| 4.2.1 四字成语翻译难点 | 第21-23页 |
| 4.2.2 普通四字格的翻译难点 | 第23页 |
| 4.2.3 文化差异 | 第23-25页 |
| 第五章 释意理论指导下的四字格口译 | 第25-40页 |
| 5.1 释意理论翻译三步骤对口译的指导意义 | 第25-30页 |
| 5.1.1 理解源语过程 | 第25-28页 |
| 5.1.1.1 语境分析 | 第25-26页 |
| 5.1.1.2 分析发言人 | 第26-28页 |
| 5.1.2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过程 | 第28-29页 |
| 5.1.3 重新表达过程 | 第29-30页 |
| 5.2 释意理论指导下四字格口译策略 | 第30-40页 |
| 5.2.1 简化 | 第30-32页 |
| 5.2.2 信息补充 | 第32-34页 |
| 5.2.3 释义 | 第34-35页 |
| 5.2.4 直译 | 第35-36页 |
| 5.2.5 拆分重组 | 第36-38页 |
| 5.2.6 借用 | 第38-40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40-42页 |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40页 |
| 6.2 论文局限性及启示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