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一. 选题的缘由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一) 数量变化 | 第13-14页 |
(二) 范围分布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17页 |
四.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21页 |
(一) 清末 | 第17-18页 |
(二) 中学堂 | 第18-19页 |
(三) 地理教科书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清末地理课程设置 | 第21-29页 |
一. 清末地理课程设置的背景 | 第21-24页 |
(一) 社会背景—西学的传入和清政府的救亡图存 | 第21-22页 |
(二) 地理学的发展背景—西方系统地理学的理论的影响 | 第22-24页 |
(三) 教育背景—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 第24页 |
二. 地理课程的设置 | 第24-27页 |
(一) 中小学地理课程设置 | 第24-25页 |
(二) 中学堂文实科中的地理课程设置 | 第25-27页 |
三. 地理课程目标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晚清地理教科书的发展及编审制度 | 第29-36页 |
一. 晚清地理教科书的出现历程 | 第29-35页 |
(一) 在华教会学校编写的地理教科书 | 第29-30页 |
(二) 翻译的地理教科书 | 第30-33页 |
(三) 中国地理教科书的诞生 | 第33-35页 |
二. 教科书的编审制度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清末中学堂地理教科书表层系统特征 | 第36-55页 |
一. 整体设计 | 第37-41页 |
(一) 简约的封面设计 | 第37-38页 |
(二) 表达爱国意识与民族危机意识的序言 | 第38-39页 |
(三) 界说书本的凡例 | 第39页 |
(四) 提纲之用的目录 | 第39-40页 |
(五) 发行简介的封底 | 第40-41页 |
二. 正文内容 | 第41-48页 |
(一) 文字排版为竖排,注释夹杂其中 | 第41-42页 |
(二) 内容编排反映地理科学体系 | 第42-45页 |
(三) 内容重点偏向认识区域 | 第45页 |
(四) 内容选择呈现百科全书式的介绍 | 第45-48页 |
三. 图像表现 | 第48-55页 |
(一) 图像种类多样 | 第48-52页 |
(二) 图像密度较低 | 第52页 |
(三) 图像结构不均衡 | 第52-54页 |
(四) 图像质量不高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清末中学堂地理教科书的深层系统特征 | 第55-66页 |
一. 知识系统 | 第55-60页 |
(一) 知识结构:先进系统地理学与历史沿革地理学的交融 | 第55-56页 |
(二) 知识种类:多陈述性知识,忽略程序性知识 | 第56-57页 |
(三) 知识选择:知识内容选择具有时代性 | 第57-60页 |
二. 智育系统 | 第60-63页 |
(一) 知识获得 | 第60-62页 |
(二) 知识整合 | 第62-63页 |
(三) 知识应用 | 第63页 |
三. 思想教育系统 | 第63-66页 |
(一) 自我吹捧思想的存在 | 第63-64页 |
(二) 民族危机意识的体现 | 第64页 |
(三) 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 | 第64页 |
(四) 民主思想的萌芽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第66-68页 |
一. 本文总结 | 第66-67页 |
二. 本文不足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