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教师专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面临的挑战 | 第9页 |
| ·培养目标变化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 | 第9页 |
| ·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现实需求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助教模板概念界定 | 第11页 |
| ·调查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助教模板的需求分析 | 第11-12页 |
| ·助教模板的设计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文献分析法 | 第12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 ·国内外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及工具 | 第14-16页 |
| ·国外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及工具 | 第14-15页 |
| ·国内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及工具 | 第15-16页 |
| ·教学设计过程概述 | 第16-18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4页 |
| ·教学设计 | 第18-20页 |
| ·教学设计能力 | 第20-21页 |
| ·信息化教学设计 | 第21页 |
|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 第21-22页 |
| ·助教模板的定义 | 第22-24页 |
| 3 中小学教师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现状调查 | 第24-34页 |
| ·调查目的 | 第24页 |
| ·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24-25页 |
| ·调查内容 | 第25页 |
| ·调研结果与分析 | 第25-34页 |
| 4 助教模板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34-38页 |
| ·系统科学理论 | 第34页 |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4-35页 |
| ·情境认知理论 | 第35-36页 |
| ·多元智能理论 | 第36页 |
| ·教学设计自动化理论 | 第36页 |
| ·教学结构理论 | 第36-38页 |
| 5 助教模板的设计 | 第38-54页 |
| ·助教模板的整体设计 | 第38-39页 |
| ·助教模板的功能模块设计 | 第39-54页 |
| ·教学目标分析模块 | 第39-43页 |
| ·学习者特征分析模块 | 第43-46页 |
|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模块 | 第46-49页 |
| ·学习情景创设模块 | 第49-50页 |
|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教学资源的设计模块 | 第50-52页 |
| ·评价模块 | 第52-54页 |
| 6 助教模板的开发工具与应用环境 | 第54-64页 |
| ·助教模板的开发工具 | 第54-56页 |
| ·助教模板的功能实现 | 第56-64页 |
| ·助教模板界面设计 | 第56-57页 |
| ·教学目标分析模块的功能实现 | 第57-58页 |
| ·学习者特征分析模块的功能实现 | 第58-59页 |
| ·教学策略的设计模块的功能实现 | 第59-60页 |
| ·学习情境创设模块的功能实现 | 第60-61页 |
| ·教学媒体选择模块的功能实现 | 第61-62页 |
| ·评价模块功能的实现 | 第62-64页 |
| 7 助教模板的测试与评估 | 第64-67页 |
| ·助教模板软件的测试 | 第64-66页 |
| ·助教模板的评估 | 第66-67页 |
| 8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 第67-68页 |
| 附录 | 第68-81页 |
| 附录 1: 教学设计能力(IBSTPI,2000) | 第68-73页 |
| 附录 2:教师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现状调查问卷 | 第73-77页 |
| 附录 3:所罗门学习风格自测问卷表 | 第77-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87页 |
| 后记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