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移动学习的接受度与影响因素研究
1 绪论 | 第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移动学习的发展基础 | 第7-8页 |
·移动学习带来的变革 | 第8-9页 |
·研究的必要性 | 第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0-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研究思路 | 第10-12页 |
2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 | 第12-26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移动学习的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技术接受模型的相关研究 | 第15-21页 |
·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技术接受理论 | 第22页 |
·创新扩散理论 | 第22-23页 |
·创新抵制理论 | 第23-24页 |
·自我效能感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3 模型建构 | 第26-34页 |
·移动学习的接受过程分析 | 第26-28页 |
·高校大学生移动学习的优势 | 第26页 |
·移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 第26-27页 |
·大学生移动学习的接受过程分析 | 第27-28页 |
·模型设计 | 第28-33页 |
·大学生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模型设计 | 第28-29页 |
·接受度测量分析 | 第29页 |
·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测量分析 | 第29-30页 |
·创新感知和感知风险的测量分析 | 第30-31页 |
·主观规范的测量分析 | 第31页 |
·资源技术优化的测量分析 | 第31-32页 |
·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学习管理的测量分析 | 第32-33页 |
·研究假设 | 第33-34页 |
4 实证研究 | 第34-60页 |
·问卷的设计 | 第34页 |
·问卷的预测与信效度检验 | 第34-37页 |
·正式问卷的发放 | 第37-40页 |
·样本选择和问卷发放 | 第37-38页 |
·样本描述统计 | 第38-40页 |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40-44页 |
·效度检验 | 第40-44页 |
·信度检验 | 第44页 |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44-46页 |
·变量的回归分析 | 第46-51页 |
·对接受度的回归分析 | 第46-47页 |
·对感知有用性变量的回归分析 | 第47-49页 |
·对感知易用性变量的回归分析 | 第49-51页 |
·控制变量的影响分析 | 第51-56页 |
·性别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51-53页 |
·学历层次的差异性检验 | 第53-55页 |
·专业类别的差异性检验 | 第55-56页 |
·结果分析与模型修正 | 第56-60页 |
·验证结果汇总 | 第56-57页 |
·模型修正 | 第57页 |
·结果讨论 | 第57-60页 |
5 研究回顾及探讨 | 第60-62页 |
·研究回顾 | 第60-61页 |
·研究探讨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A 访谈计划与提纲 | 第67-69页 |
附录B 预实验调查问卷 | 第69-72页 |
附录C 正式实验调查问卷 | 第72-75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论文摘要 | 第77-78页 |
Abstract of Thesis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