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1页 |
·绿芦笋概况 | 第11-14页 |
·芦笋简介 | 第11页 |
·绿芦笋采后生理特性 | 第11-12页 |
·绿芦笋贮藏保鲜技术 | 第12-14页 |
·绿芦笋采后病理特征 | 第14页 |
·壳聚糖概述 | 第14-20页 |
·壳聚糖简介 | 第14页 |
·壳聚糖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 第14-16页 |
·壳聚糖对果蔬病害的防治研究 | 第16页 |
·壳聚糖的抑菌活性 | 第16-18页 |
·壳聚糖的抑菌机理研究 | 第18-20页 |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选题意义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涂膜采后绿芦笋贮藏品质的研究 | 第21-31页 |
·引言 | 第2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21-22页 |
·处理方法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壳聚糖处理对绿芦笋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25-26页 |
·壳聚糖处理对绿芦笋失重率的影响 | 第26页 |
·壳聚糖处理对绿芦笋硬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壳聚糖处理对绿芦笋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壳聚糖处理对绿芦笋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壳聚糖处理对绿芦笋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采后绿芦笋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 第31-44页 |
·引言 | 第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7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31-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7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细菌性病原菌鉴定结果 | 第37-41页 |
·真菌性病原菌鉴定结果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绿芦笋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 第44-56页 |
·引言 | 第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9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44-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绿芦笋细菌性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 第49-51页 |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绿芦笋真菌性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 第51-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壳聚糖对绿芦笋病原菌的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56-70页 |
·引言 | 第56-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61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57-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61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1-69页 |
·壳聚糖对采后绿芦笋细菌性病原菌抑菌机理的研究结果 | 第61-64页 |
·壳聚糖对采后绿芦笋真菌性病原菌抑菌机理的研究结果 | 第64-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5页 |
附录1:采后绿芦笋病原菌鉴定序列 | 第85-87页 |
附录2:缩写词表 | 第87-88页 |
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