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 (一) 西方融合教育运动中的教学策略 | 第8-9页 |
| (二) 我国提升"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需要 | 第9-10页 |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 第11-12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二) 研究过程 | 第11-12页 |
| 四、重要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同伴辅导策略作用 | 第14-23页 |
| 一、历史上同伴辅导策略使用及影响 | 第14-15页 |
| 二、同伴辅导策略的效果 | 第15-19页 |
| (一) 被辅导者的学业成绩提高 | 第15页 |
| (二) 辅导者的学业成绩提高 | 第15-16页 |
| (三) 同伴辅导策略在学业成绩之外的作用 | 第16-18页 |
| (四) 同伴辅导的作用范围 | 第18-19页 |
| 三、同伴辅导在融合教育环境中的作用 | 第19-23页 |
| 第三章 同伴辅导理论模型的探究 | 第23-37页 |
| 一、影响同伴辅导策略有效性的因素 | 第23-28页 |
| (一) 同伴辅导项目持续时间和频率 | 第23-24页 |
| (二) 同伴辅导策略的培训 | 第24-25页 |
| (三) 双向同伴辅导还是单向的同伴辅导 | 第25-26页 |
| (四) 是否提供奖励 | 第26-27页 |
| (五) 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的配对方式 | 第27-28页 |
| (六) 是否结构化 | 第28页 |
| 二、学习动机理论 | 第28-30页 |
| 三、榜样理论 | 第30-31页 |
| 四、角色理论 | 第31-33页 |
| 五、其他理论解释 | 第33-35页 |
| (一) 霍桑效应 | 第33-34页 |
| (二) 额外的学习时间 | 第34页 |
| (三) 及时反馈 | 第34-35页 |
| 六、同伴辅导作用综合理论模型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同伴辅导策略的应用 | 第37-43页 |
| 一、有效同伴辅导所包含的要素 | 第37页 |
| 二、三种同伴辅导模式 | 第37-39页 |
| (一) 同伴支持干预和助学伙伴制度 | 第37-38页 |
| (二) 班级教学小组(CSTT) | 第38页 |
| (三) 班级同伴辅导(CWPT)和同伴辅助学习(PALS) | 第38页 |
| (四) 融合教育中同伴辅导应用模式的选择 | 第38-39页 |
| 三、全班性同伴辅导模式中的各项要素 | 第39-43页 |
| (一) 辅导前培训 | 第39-40页 |
| (二) 配对方式 | 第40页 |
| (三) 科目内容 | 第40-41页 |
| (四) 奖励和强化方式 | 第41页 |
| (五) 执行控制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研究的反思 | 第43-44页 |
|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3页 |
| 二、研究的局限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