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粉碎对甜杏仁红衣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工艺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甜杏仁红衣概述 | 第9-13页 |
·甜杏仁红衣的药用价值 | 第13-14页 |
·抗菌作用 | 第13页 |
·预防结肠癌和直肠癌 | 第13页 |
·提高人体免疫能力 | 第13-14页 |
·国内外对甜杏仁红衣的研究情况 | 第14-15页 |
·超微粉碎技术 | 第15-20页 |
·物料粉碎方式及几种典型粉碎机 | 第15-17页 |
·超微粉碎的研究概况 | 第17页 |
·超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开发应用上的优点 | 第17-18页 |
·超微粉体在人体中的消化机理 | 第18-19页 |
·超微粉碎设备及粉碎极限 | 第19-20页 |
·贝利超微粉机的设备原理 | 第20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超微粉碎对甜杏仁红衣化学组分溶出的影响 | 第22-30页 |
·引言 | 第22-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甜杏仁红衣微粉的基本成分测定 | 第25-27页 |
·甜杏仁红衣粉膳食纤维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甜杏仁红衣粉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超微粉碎对甜杏仁红衣物理特性的影响 | 第30-40页 |
·引言 | 第30-31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1页 |
·主要原料与试剂 | 第31页 |
·设备仪器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粒径及比表面积的测定 | 第31页 |
·松装密度的测定 | 第31-32页 |
·水溶性测定 | 第32页 |
·膨胀力的测定 | 第32页 |
·持水力的测定 | 第32-33页 |
·休止角和滑角的测定 | 第33页 |
·粉体吸湿速率的测定 | 第3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超微粉碎对甜杏仁红衣粉粒径、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33-35页 |
·超微粉碎对粉体松装密度的影响 | 第35页 |
·超微粉碎对粉体水合性质的影响 | 第35-37页 |
·甜杏仁红衣微粉的休止角和滑角 | 第37-38页 |
·甜杏仁红衣粉体的吸湿速率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超微粉碎对甜杏仁红衣粉体功能特性的改性 | 第40-46页 |
·引言 | 第40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40-4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阳离子交换能力的测定 | 第41页 |
·吸附重金属离子能力的测定 | 第41页 |
·吸附胆固醇能力的测定 | 第41页 |
·对超氧阴离子(O_2~-·)清除能力的测定 | 第41页 |
·Fe~(2+)络合能力的测定 | 第41-42页 |
·还原能力的测定 | 第42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45页 |
·阳离子交换能力 | 第42-43页 |
·吸附重金属离子能力 | 第43-44页 |
·吸附胆固醇能力 | 第44页 |
·超氧阴离子(O_2~-·)清除力 | 第44-45页 |
·Fe~(2+)络合力及还原能力 | 第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甜杏仁红衣超微粉碎工艺参数的研究 | 第46-52页 |
·引言 | 第46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甜杏仁红衣超微粉碎的工艺流程 | 第46-47页 |
·物料含水量对粉体粒径和粉体流动性的影响 | 第47页 |
·粉碎温度对粉体粒径和粉体流动性的影响 | 第47页 |
·粉碎时间对粉体粒径分布的影响 | 第47页 |
·正交试验 | 第47页 |
·超微粉体加入微晶纤维素(MCC)的影响 | 第47页 |
·甜杏仁红衣超微粉颗粒直径及破壁率的测定 | 第47-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红衣含水量对红衣超微粉平均粒径和休止角的影响 | 第48页 |
·粉碎温度对红衣超微粉平均粒径和休止角的影响 | 第48-49页 |
·粉碎时间对红衣超微粉粒径分布的影响 | 第49页 |
·正交试验 | 第49-50页 |
·微晶纤维素对超微粉体的影响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