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壹 绪论 | 第8-14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研究取向和研究意义 | 第9页 |
| ·研究取向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相关研究述评 | 第10-12页 |
| ·“扩展法”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第10页 |
| ·“字本位”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 ·“语块法”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 ·语料来源 | 第13-14页 |
| 贰 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单位界定的原则和方法 | 第14-37页 |
| ·研究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 第14页 |
| ·从“效率单位”看三种界定方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第14-21页 |
| ·“扩展法”界定出的基本单位及其优点和局限 | 第15-17页 |
| ·“字”作为基本单位及其优点和局限 | 第17-19页 |
| ·“语块”作为基本单位及其优点和局限 | 第19-20页 |
| ·小结 | 第20-21页 |
| ·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基本单位的初步界定方案 | 第21-25页 |
| ·总体设想 | 第21-24页 |
| ·具体操作要领 | 第24页 |
| ·举例说明 | 第24-25页 |
| ·不同结构的具体处理办法及案例分析 | 第25-35页 |
| ·含能产性语素的结构 | 第25-28页 |
| ·偏正结构 | 第28-29页 |
| ·动补结构 | 第29-31页 |
| ·动宾结构 | 第31-32页 |
| ·含虚词性成分的跨层结构 | 第32-34页 |
| ·非连续性结构 | 第34-35页 |
| ·汉语中不同类型的基本单位的列出形式及词性标注 | 第35-37页 |
| 叁 汉语基本单位的界定方案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 第37-41页 |
| ·汉语基本单位的界定方案对《词汇大纲》编制和修订的启示 | 第37-38页 |
| ·现有对外汉语教材生词提取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 第38-39页 |
| ·现有学习词典的收词依据及改进思路 | 第39-41页 |
| 肆结语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 (一) 工具书 | 第43页 |
| (二) 专著 | 第43-45页 |
| (三) 论 文 | 第45-49页 |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