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员工胜任力评价与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 第10页 |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 第10-12页 |
·胜任力理论与实践的兴起 | 第1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知识员工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知识工作的定义与特征 | 第15页 |
·知识员工的界定 | 第15-16页 |
·知识员工的特点 | 第16-19页 |
·胜任力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9-26页 |
·胜任力研究溯源 | 第20-22页 |
·胜任力的界定 | 第22-25页 |
·胜任力的特征 | 第25-26页 |
·知识员工胜任力评价相关理论综述 | 第26-29页 |
第3章 知识员工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9-39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胜任力模型的界定 | 第29-30页 |
·经典的胜任力模型 | 第30-32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条件 | 第32-34页 |
·利用菱形思维寻找知识员工 | 第34-36页 |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36页 |
·利用蕴涵系法构建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6-39页 |
第4章 基于可拓学胜任力评价方法的建立 | 第39-52页 |
·可拓学基本原理 | 第39-45页 |
·可拓学相关概念 | 第39-42页 |
·经典数学、模糊数学与可拓学的区别和联系 | 第42-44页 |
·可拓学的应用范围 | 第44-45页 |
·基于可拓学胜任力评价方法的步骤 | 第45-52页 |
第5章 基于可拓学胜任力评价方法的应用 | 第52-63页 |
·公司简介 | 第52页 |
·问题的解决 | 第52-63页 |
·建立模型 | 第52-53页 |
·确定权重系数 | 第53-56页 |
·确定各知识员工等级 | 第56-63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3-65页 |
·结论及创新之处 | 第63页 |
·论文不足及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