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开福寺比丘尼焰口仪式及音乐研究
引言 | 第1-10页 |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7页 |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第1章 长沙开福寺及其焰口介绍 | 第10-18页 |
1.1 长沙开福寺介绍 | 第10-14页 |
1.1.1 长沙开福寺的地理位置及寺院规模 | 第10页 |
1.1.2 开福寺的历史 | 第10-11页 |
1.1.3 建国后的开福寺 | 第11-13页 |
1.1.4 开福寺“佛事”现状 | 第13-14页 |
1.2 开福寺焰口介绍 | 第14-18页 |
1.2.1 盂兰盆会 | 第14-15页 |
1.2.2 放焰口 | 第15页 |
1.2.3 开福寺放焰口的现状 | 第15-16页 |
1.2.4 目前开福寺比丘尼焰口音乐的学习 | 第16-18页 |
第2章 长沙开福寺焰口仪式及其音乐 | 第18-37页 |
2.1 焰口仪式 | 第18-21页 |
2.1.1 仪式介绍 | 第18页 |
2.1.2 仪式前的准备 | 第18-19页 |
2.1.3 仪式的参与者 | 第19-20页 |
2.1.4 焰口仪式的基本程序 | 第20页 |
2.1.5 焰口仪式中的手印 | 第20-21页 |
2.2 焰口仪式中音乐的介绍 | 第21-25页 |
2.2.1 焰口仪式中的声乐形式 | 第22页 |
2.2.2 焰口仪式中的器乐形式 | 第22-23页 |
2.2.3 仪式中所用的法器 | 第23-25页 |
2.3 焰口仪式个案描述 | 第25-37页 |
2.3.1 举行焰口仪式的佛堂布置 | 第25-27页 |
2.3.2 焰口仪式过程 | 第27-37页 |
第3章 焰口仪式研究 | 第37-42页 |
3.1 焰口仪式的功能 | 第37-39页 |
3.1.1 社会功能 | 第37页 |
3.1.2 对斋主的影响 | 第37-38页 |
3.1.3 焰口仪式对寺庙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 开福寺焰口仪式的特点 | 第39-42页 |
3.2.1 僧、尼合作完成焰口仪式 | 第39-42页 |
第4章 焰口仪式中的音乐分析 | 第42-48页 |
4.1 音乐分析 | 第42-44页 |
4.1.1 焰口音乐的板式 | 第42页 |
4.1.2 《瑜伽焰口》中的法器谱 | 第42页 |
4.1.3 常用的法器伴奏形式 | 第42-43页 |
4.1.4 焰口音乐的曲体 | 第43页 |
4.1.5 焰口音乐的演唱形式 | 第43页 |
4.1.6 唱段的调高 | 第43页 |
4.1.7 演唱速度 | 第43-44页 |
4.2 音乐唱腔及《瑜伽焰口》经书的来源 | 第44-48页 |
4.2.1 唱腔来源 | 第44-46页 |
4.2.2 《瑜伽焰口》经书来源 | 第46-48页 |
第5章 开福寺比丘尼的研究 | 第48-57页 |
5.1 开福寺比丘尼的生活 | 第48-53页 |
5.1.1 开福寺比丘尼的出家原因 | 第48-50页 |
5.1.2 开福寺比丘尼的寺庙生活 | 第50-51页 |
5.1.3 开福寺比丘尼众的音乐生活 | 第51-53页 |
5.2 开福寺比丘尼的思想观念 | 第53-57页 |
5.2.1 佛教中的性别观念 | 第53-54页 |
5.2.2 开福寺比丘尼对于自身性别的态度 | 第54-55页 |
5.2.3 开福寺比丘尼对参加放焰口的看法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