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7页 |
·食品防腐剂的发展 | 第16-17页 |
·常用食品防腐剂及其安全性概述 | 第17-20页 |
·酸性防腐剂 | 第19-20页 |
·酯型防腐剂 | 第20页 |
·无机防腐剂 | 第20页 |
·引起食物中毒和食品腐败的主要微生物 | 第20-22页 |
·食品防腐剂的作用机理 | 第22-27页 |
·弱有机酸 | 第23页 |
·过氧化氢 | 第23-24页 |
·螯合剂 | 第24页 |
·其他小分子有机物 | 第24-25页 |
·肽类防腐剂 | 第25-26页 |
·本研究室对含α,β-不饱和羰基结构防腐剂作用机理的研究成果 | 第26-27页 |
·本研究室对防腐剂构效关系研究成果 | 第27-32页 |
·防腐剂抗菌活性中心的必备条件 | 第27-28页 |
·基团空间位阻 | 第28-29页 |
·抗代谢强度 | 第29-30页 |
·电子运动状态与抗菌性能的关系 | 第30-32页 |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研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前景 | 第32-38页 |
·QSAR法原理 | 第33页 |
·QSAR研究方法 | 第33-36页 |
·QSAR在食品研究中的应用 | 第36-38页 |
·关于防腐剂毒性的理解 | 第38-39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39-40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9-40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7页 |
第二章 合成路线设计 | 第47-57页 |
·酯化机理和一般方法 | 第47-50页 |
·直接酯化法 | 第48-49页 |
·由羧酸衍生物与醇反应 | 第49-50页 |
·葡萄糖的分子结构特点 | 第50-51页 |
·合成路线设计 | 第51-55页 |
·反丁烯二酸单酯的合成 | 第51-52页 |
·合成路线 | 第52-54页 |
·合成路线比较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第三章 合成反丁烯二酸葡萄糖甲酯的工艺研究 | 第57-8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主要试剂和设备 | 第58-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实验步骤 | 第60-62页 |
·反丁烯二酸单甲酯的合成 | 第60-61页 |
·反丁烯二酸单甲酯单酰氯的合成 | 第61页 |
·目标产物反丁烯二酸葡萄糖甲酯的合成 | 第61-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84页 |
·反丁烯二酸单甲酯的合成 | 第62-69页 |
·反丁烯二酸单甲酯单酰氯的合成反应探讨 | 第69-73页 |
·关于目标产物合成工艺条件的探讨 | 第73-80页 |
·酯化度和抗菌能力关系研究 | 第80-81页 |
·产物的谱图研究 | 第81-84页 |
·小结 | 第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第四章 反丁烯二酸葡萄糖甲酯的抗菌特性研究 | 第86-10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6-90页 |
·主要试剂 | 第86页 |
·实验设备 | 第86-87页 |
·供试菌种 | 第87页 |
·培养基 | 第87-88页 |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88页 |
·生长抑制实验 | 第88-89页 |
·抑菌率计算 | 第89页 |
·气相防腐效果测定 | 第89-90页 |
·生长适应期(t_(适应)) | 第9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0-100页 |
·抗菌性能评价指标 | 第90页 |
·抑菌谱的研究 | 第90-91页 |
·对微生物的生长抑制作用 | 第91-97页 |
·介质pH对防腐剂抗菌性能的影响 | 第97-98页 |
·热处理对GMF抗菌性能的影响 | 第98-99页 |
·气相防腐试验 | 第99-100页 |
·皮肤过敏性实验 | 第100页 |
·GMF的应用研究 | 第100-103页 |
·在低温肉制品中的应用 | 第100-101页 |
·在牛奶保鲜中的应用 | 第101-103页 |
·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第103页 |
·小结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5页 |
第五章 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研究 | 第105-111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05-106页 |
·实验试剂和设备 | 第105页 |
·供试菌种 | 第105-106页 |
·供试抗菌剂 | 第106页 |
·抗菌性能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10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09页 |
·分子连接性指数计算及抗菌剂抗菌活性测定结果 | 第106-108页 |
·QSAR方程的分析 | 第108-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