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一、绪论 | 第10-24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1.国外部分 | 第10-12页 |
2.国内部分 | 第12-17页 |
(1)教师专业发展一般理论 | 第12-13页 |
(2) 地理教师专业发展 | 第13-16页 |
(3)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 第16-17页 |
(三)本研究的逻辑起点 | 第17-19页 |
1.八九十年代 | 第17-18页 |
2.特级教师 | 第18页 |
3.教师专业发展 | 第18-19页 |
(四)研究假设和设计框架 | 第19-20页 |
(五)研究概述 | 第20-24页 |
1.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0-21页 |
2.研究方法的确定 | 第21页 |
3.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第21-22页 |
4.研究的伦理和效度 | 第22-23页 |
5.研究的意义 | 第23-24页 |
二、案例展示:地理特级教师向学禹的专业发展故事 | 第24-39页 |
故事1:"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好学生" | 第24-25页 |
【对话】懵懂的政治思想萌芽 | 第25页 |
故事2:"文艺青年"在地理系的师范生活 | 第25-26页 |
之一:进入师范很偶然 | 第25页 |
之二:同窗人才济济 令我受益匪浅 | 第25-26页 |
【对话】走向"红色"入团入党 | 第26页 |
之三:毕业分配:"我要做红砖" | 第26页 |
【对话】发扬红砖精神 献身地理教育 | 第26页 |
故事3:步入地理教学之路 | 第26-27页 |
之一:开始当地理老师——浦明中学 | 第26-27页 |
之二:转入黄浦区张相中学 | 第27页 |
故事4:格物致知 教坛新秀 | 第27-29页 |
【对话】不按教材讲的教坛新秀 | 第28页 |
之二:"地理课,不想听到下课铃声!课后还要继续!" | 第28-29页 |
故事5:特级教师:80年代的教改 | 第29-33页 |
之一:地理课堂:信息丰富 生动有趣 | 第29页 |
之二:地理考试:"可以看书、可以回家做、可以讨论" | 第29-30页 |
之三:滚动培养地理人才 | 第30-33页 |
【对话】课堂教学的发展阶段 | 第33页 |
故事6:名师工作室 | 第33-36页 |
【对话】二期课改·地理课·学生发展 | 第35-36页 |
故事7: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生的事 | 第36-39页 |
【对话】地理教学生涯中的遗憾 | 第38-39页 |
三、问题与反思 | 第39-45页 |
思考问题一:家庭氛围对职业成就的影响 | 第39页 |
思考问题二:坚定的地理教育信念与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 第39-41页 |
思考问题三:专业知识自我建构与优质教学间的关系 | 第41-42页 |
思考问题四: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与创新性 | 第42页 |
思考问题五:学校文化、校本教研平台等因素与向老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54页 |
附录1 向学禹老师简历 | 第45-48页 |
附录2 向老师担任班主任时期自编剧本 | 第48页 |
附录3 学生杭州野外实习考察报告 | 第48-49页 |
附录4 学生课堂笔记 | 第49页 |
附录5 学生自己出的地理试卷 | 第49-50页 |
附录6 地理考试:撰写学习体会 | 第50页 |
附录7 暑期作业:手绘一幅中国地图/世界地图 | 第50-51页 |
附录8 地球运动(四季变化)模型 | 第51页 |
附录9 中国地形图模型 | 第51-52页 |
附录10 标准时换算盘 | 第52页 |
附录11 学生地理手册 | 第52-53页 |
附录12 向老师文章《"滚动培养"在天文活动中的研究和运用》节选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