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骨酶解物的制备、抑菌性能、抑菌机理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33页 |
·鲶鱼 | 第12-15页 |
·鲶鱼简介 | 第12页 |
·我国鲶鱼的种类及养殖概况 | 第12-13页 |
·鲶鱼的加工概况 | 第13-15页 |
·鱼骨 | 第15-21页 |
·鱼骨的结构组成及化学成分 | 第15-20页 |
·鱼骨的利用 | 第20-21页 |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 | 第21-24页 |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的制备 | 第22-23页 |
·鱼源性生物活性肽的生理活性 | 第23-24页 |
·抗菌肽 | 第24-31页 |
·抗菌肽的特点 | 第25页 |
·抗菌肽的分类 | 第25-27页 |
·抗菌肽的作用机理 | 第27-29页 |
·鱼源性抗菌肽 | 第29-30页 |
·抗菌肽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30页 |
·抗菌肽研究面临的问题 | 第30-31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31页 |
·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2章 鲶鱼骨的理化性质及形态结构 | 第33-42页 |
·前言 | 第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0页 |
·鲶鱼各部位的重量及百分比 | 第35-36页 |
·鲶鱼骨预处理及其基本成分 | 第36-37页 |
·氨基酸分析 | 第37-38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8-39页 |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2页 |
第3章 鲶鱼骨酶解物的制备 | 第42-56页 |
·前言 | 第42-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5页 |
·不同的酶酶解制备鲶鱼骨酶解物 | 第45-46页 |
·胃蛋白酶水解鲶鱼骨的部分析因设计实验 | 第46-48页 |
·胃蛋白酶水解鲶鱼骨的中心组合实验 | 第48-51页 |
·氨基酸分析 | 第51-53页 |
·紫外吸收特性 | 第53页 |
·红外光谱特性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第4章 鲶鱼骨酶解物抑菌性能研究 | 第56-63页 |
·前言 | 第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56-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2页 |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第58-59页 |
·加热时间对鲶鱼骨酶解物抑菌性能的影响 | 第59页 |
·不同pH对鲶鱼骨酶解物抑菌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盐对鲶鱼骨酶解物抑菌性能的影响 | 第60页 |
·放置不同时间对鲶鱼骨酶解物抑菌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冻融次数对鲶鱼骨酶解物抑菌性能的影响 | 第61页 |
·紫外线对鲶鱼骨酶解物抑菌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第5章 鲶鱼骨酶解物的抑菌机理 | 第63-73页 |
·前言 | 第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6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3-6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6-72页 |
·酶解物对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66页 |
·酶解物对大肠杆菌电导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酶解物对大肠杆菌细胞内紫外吸收物质释放的影响 | 第67页 |
·酶解物对大肠杆菌菌体蛋白的影响 | 第67-68页 |
·酶解物对大肠杆菌培养液糖含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酶解物对大肠杆菌菌体形态的影响 | 第69-70页 |
·透射电镜观察酶解物对大肠杆菌菌体细胞结构的影响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第6章 鲶鱼骨酶解物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73-86页 |
·前言 | 第73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73-74页 |
·主要材料 | 第73页 |
·主要设备 | 第73-74页 |
·实验方法 | 第74-76页 |
·鲶鱼骨酶解物在鲶鱼香肠中的应用 | 第74-75页 |
·鲶鱼骨酶解物在酸奶中的应用 | 第75-76页 |
·统计分析 | 第7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6-84页 |
·鲶鱼骨酶解物在鲶鱼香肠中的应用 | 第76-79页 |
·鲶鱼骨酶解物在酸奶中的应用 | 第79-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87页 |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0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