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对策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4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一、 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概念及意义 | 第14-23页 |
| (一) 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概念 | 第14-20页 |
| 1.心理和谐 | 第14-17页 |
| 2.大学生心理和谐 | 第17-20页 |
| (二) 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意义 | 第20-23页 |
| 1.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20-21页 |
| 2.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 | 第21页 |
| 3.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21-23页 |
| 二、 大学生心理不和谐的表征及成因分析 | 第23-32页 |
| (一) 大学生心理不和谐的表征 | 第23-25页 |
| 1.自我意识不成熟 | 第23页 |
| 2.人事关系不协调 | 第23-24页 |
| 3.人际关系不融洽 | 第24-25页 |
| (二) 大学生心理不和谐的成因分析 | 第25-32页 |
| 1.生物因素 | 第25-26页 |
| 2.心理因素 | 第26-28页 |
| 3.社会因素 | 第28-32页 |
| 三、 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原则和途径 | 第32-40页 |
| (一) 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原则 | 第32-36页 |
| 1.自我意识和谐应遵循的原则 | 第32-33页 |
| 2.人事关系和谐应遵循的原则 | 第33-35页 |
| 3.人际关系和谐应遵循原则 | 第35-36页 |
| (二) 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途径 | 第36-40页 |
| 1.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正确面对客观现实 | 第36页 |
| 2.理智把握情感和行为,协调发展人际关系 | 第36-37页 |
|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 第37页 |
| 4.完善职业发展教育,树立正确择业观 | 第37-38页 |
| 5.健全心理和谐教育机构,营造良好心育氛围 | 第38-39页 |
| 6.重视社会环境力量,推动心理和谐教育 | 第39-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附录 | 第43-44页 |
| 后记 | 第44-4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