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20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二、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一、文化哲学基础 | 第14-15页 |
二、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和交往行动理论 | 第15-17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文本结构 | 第18-2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二、文本结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网络文化及其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影响 | 第20-35页 |
第一节 网络文化的内涵 | 第20-22页 |
一、什么是网络文化 | 第20-21页 |
二、网络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 | 第21-22页 |
第二节 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 | 第22-25页 |
第三节 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的文化溯源 | 第25-35页 |
一、网络道德危机是现代性问题 | 第25-26页 |
二、网络文化的悖论性存在状态是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的本体根源 | 第26-30页 |
三、网络文化危机是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的本质所在 | 第30-33页 |
四、缺乏社会文化动因推动公共治理是难以遏制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蔓延的外在原因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青少年网络道德的文化重建视野 | 第35-46页 |
第一节 青少年网络道德的文化重建可能 | 第35-36页 |
一、网络空间具有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的交往伦理意义 | 第35-36页 |
二、网络文化奠定了网络交往的背景和基础 | 第36页 |
第二节 青少年网络道德文化重建的核心价值取向 | 第36-39页 |
一、网络文化价值重建的逻辑起点 | 第37-38页 |
二、网络文化重建的核心价值取向 | 第38-39页 |
第三节 青少年网络道德的文化重建路径 | 第39-46页 |
一、以文化自觉寻求网络空间的公共治理 | 第39-42页 |
二、网络文化由精英向大众多元化转型 | 第42-43页 |
三、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文化统一 | 第43-46页 |
第四章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 第46-63页 |
第一节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公共治理 | 第46-56页 |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公共治理的时代呼唤 | 第46-47页 |
二、网络道德教育公共治理的思路与框架 | 第47-50页 |
三、网络公共治理应注意的问题 | 第50-52页 |
四、附昌乐县开展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整治工作方案 | 第52-56页 |
第二节 青少年网络道德的生活化教育 | 第56-63页 |
一、网络道德生活化教育的内涵 | 第56-57页 |
二、网络道德生活化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方式 | 第57-58页 |
三、网络道德生活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 第58-59页 |
四、附网络道德生活化教育主题班会案例 | 第59-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注释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2页 |
作者近三年公开发表在核心期刊的重要学术成果 | 第72-73页 |
后记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