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又光教育哲学思想探析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第一章 涂又光的教育与学术人生 | 第22-32页 |
一、幼程庭训习读经典 | 第22-24页 |
二、得遇恩师学贯中西 | 第24-26页 |
三、学思互进知行合一 | 第26-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涂又光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2-41页 |
一、特殊高于普遍的本体论思想 | 第33-35页 |
二、实践高于认识的认识论思想 | 第35-38页 |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思想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涂又光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 第41-61页 |
一、涂又光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41-56页 |
(一) 性灵说 | 第42-43页 |
(二) 三li说 | 第43-45页 |
(三) 教育自身 | 第45-47页 |
(四) “知的自身”与“知的载体” | 第47-49页 |
(五) 从“有知”走向“无知” | 第49-51页 |
(六) 反刍律和经验律 | 第51-54页 |
(七) 泡菜说 | 第54-55页 |
(八) 不谈毕业,死而后已 | 第55-56页 |
二、涂又光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56-60页 |
(一) 丰富的哲理性 | 第57页 |
(二) 浓郁的人文性 | 第57-58页 |
(三) 深厚的民族性与爱国情怀 | 第58-59页 |
(四) 贯通的历史与现实统一性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涂又光教育哲学思想的文化意蕴 | 第61-74页 |
一、中国气派:教育哲学思想的文化取向 | 第62-67页 |
(一)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承 | 第62-65页 |
(二) 中国传统文化之改造 | 第65-67页 |
二、知行合一:教育哲学思想之践行 | 第67-73页 |
(一) “修辞立其诚” | 第68-69页 |
(二) 融入生命的教学 | 第69-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涂又光教育哲学思想的意义 | 第74-83页 |
一、涂又光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74-78页 |
(一) 学以报国:维护和发扬中国文化尊严 | 第74-76页 |
(二) 返本开新:传承和创新中国教育学 | 第76-77页 |
(三) 止于至善:唤醒和提升精神文化生命 | 第77-78页 |
二、涂又光教育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78-82页 |
(一) 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 第78-80页 |
(二) 深刻启迪着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余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