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本论文符号 | 第12-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8页 |
1.1 概述 | 第13-14页 |
1.2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6页 |
1.3.1 红薯叶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2 多酚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3.3 红薯叶多酚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3.4 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在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领域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5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7页 |
1.6 课题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2章 红薯叶不同溶剂提取物抗氧化性及活性成分鉴定 | 第28-43页 |
2.1 前言 | 第28-29页 |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9页 |
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9-30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2.4.1 样品的制备 | 第30页 |
2.4.2 总酚含量测定 | 第30页 |
2.4.3 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30-31页 |
2.4.4 总花青素含量测定 | 第31页 |
2.4.5 抗氧化活性 | 第31-32页 |
2.4.6 定性和定量分析 | 第32-33页 |
2.4.7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3-42页 |
2.5.1 粗提物得率及抗氧化成分分析 | 第33-35页 |
2.5.2 抗氧化活性 | 第35-38页 |
2.5.3 主要酚类化合物的鉴定 | 第38-41页 |
2.5.4 主要酚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 第41-4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HPLC法同时测定红薯叶中5种酚酸和1种黄酮化合物 | 第43-54页 |
3.1 前言 | 第43-44页 |
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4-45页 |
3.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5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3.4.1 提取液样品的制备 | 第45页 |
3.4.2 标准溶液配制 | 第45-46页 |
3.4.3 液相色谱条件 | 第46页 |
3.4.4 方法学验证 | 第46页 |
3.4.5 样品含量测定 | 第46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46-52页 |
3.5.1 色谱条件选择 | 第46-49页 |
3.5.2 方法学验证 | 第49-51页 |
3.5.3 样品含量测定 | 第51-52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52-54页 |
第4章 体外模拟消化对红薯叶多酚稳定性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 第54-68页 |
4.1 前言 | 第54-55页 |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5页 |
4.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55页 |
4.4 实验方法 | 第55-58页 |
4.4.1 样品的制备 | 第55-56页 |
4.4.2 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 | 第56页 |
4.4.3 总酚含量测定 | 第56-57页 |
4.4.4 生物利用率的测定 | 第57页 |
4.4.5 抗氧化性的测定 | 第57页 |
4.4.6 HPLC分析 | 第57-58页 |
4.4.7 HPLC-MS/MS分析 | 第58页 |
4.4.8 数据分析 | 第58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58-66页 |
4.5.1 提取方法 | 第58-59页 |
4.5.2 总酚含量 | 第59-60页 |
4.5.3 生物利用率 | 第60-61页 |
4.5.4 抗氧化活性 | 第61-62页 |
4.5.5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62-64页 |
4.5.6 HPLC-MS/MS分析 | 第64-65页 |
4.5.7 消化过程总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 | 第65-66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66-68页 |
第5章 红薯叶DHPM提取物降血脂作用研究 | 第68-76页 |
5.1 前言 | 第68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68-69页 |
5.3 仪器设备 | 第69页 |
5.4 实验方法 | 第69-71页 |
5.4.1 红薯叶DHPM提取物的制备 | 第69页 |
5.4.2 实验动物与分组 | 第69-70页 |
5.4.3 实验管理与处理 | 第70页 |
5.4.4 指标测量 | 第70-71页 |
5.4.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71页 |
5.5 结果与分析 | 第71-75页 |
5.5.1 常规观察 | 第71页 |
5.5.2 体重变化与肝指数 | 第71-72页 |
5.5.3 血脂水平的变化 | 第72-73页 |
5.5.4 小鼠肝脏外观及病理切片 | 第73-75页 |
5.6 讨论 | 第7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6-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