桄榔淀粉纯化工艺及理化特性研究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桄榔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12-13页 |
1.1.1 我国桄榔资源现状 | 第12页 |
1.1.2 桄榔粉的营养价值和功能性质 | 第12-13页 |
1.1.3 桄榔资源开发现状 | 第13页 |
1.2 淀粉的概述及理化性质 | 第13-17页 |
1.2.1 淀粉的概述我国淀粉的概况 | 第13-14页 |
1.2.2 淀粉的来源与结构 | 第14-16页 |
1.2.3 淀粉的性质 | 第16-17页 |
1.3 淀粉理化特性的研究方法 | 第17-22页 |
1.3.1 红外光谱法 | 第17-18页 |
1.3.2 X-射线衍射光谱法 | 第18-19页 |
1.3.3 偏光显微镜法 | 第19页 |
1.3.4 扫描电镜法 | 第19-20页 |
1.3.5 凝胶渗透色谱法 | 第20页 |
1.3.6 示差扫描量热法 | 第20页 |
1.3.7 布拉本德法 | 第20-21页 |
1.3.8 流变性质测定法 | 第21-22页 |
1.4 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1.4.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2页 |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桄榔淀粉的纯化工艺研究 | 第23-38页 |
2.0 引言 | 第23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3-24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2.2.1 淀粉的初步纯化方法 | 第24-25页 |
2.2.2 淀粉成分的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2.2.3 酶解单因素实验 | 第26-27页 |
2.2.4 响应面(RSA)设计试验 | 第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7页 |
2.3.1 加酶量对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2 pH对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第29页 |
2.3.3 酶解温度对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4 酶解时间对纤维素残留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5 响应面优化纯化工艺模型验证 | 第31-36页 |
2.3.6 纯化后桄榔淀粉常规化学成分测定结果 | 第36-37页 |
2.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桄榔淀粉颗粒结构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 | 第38-58页 |
3.0 引言 | 第38页 |
3.1 材料与设备 | 第38-39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8-39页 |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9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9-41页 |
3.2.0 桄榔淀粉红外光谱分析 | 第39页 |
3.2.1 桄榔淀粉分子量测定 | 第39页 |
3.2.2 偏光显微镜分析桄榔淀粉的颗粒 | 第39-40页 |
3.2.3 扫描电镜分析桄榔淀粉的颗粒 | 第40页 |
3.2.4 X-射线衍射分析桄榔淀粉的颗粒 | 第40页 |
3.2.5 桄榔淀粉糊的透明度测定 | 第40页 |
3.2.6 桄榔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测定 | 第40页 |
3.2.7 桄榔淀粉流变学特性 | 第40-41页 |
3.2.8 淀粉糊化特性 | 第41页 |
3.2.9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 第4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1-57页 |
3.3.1 桄榔淀粉红外光谱分析 | 第41-42页 |
3.3.2 桄榔淀粉分子量分析 | 第42-43页 |
3.3.3 桄榔淀粉颗粒形貌及大小分析 | 第43-47页 |
3.3.4 桄榔淀粉颗粒晶体结构分析 | 第47-49页 |
3.3.5 淀粉糊的透明度测定 | 第49-50页 |
3.3.6 淀粉冻融稳定性 | 第50-51页 |
3.3.7 淀粉流变性质 | 第51-52页 |
3.3.8 淀粉糊化特性 | 第52-54页 |
3.3.9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 第54-57页 |
3.4 结论 | 第57-58页 |
第四章 结语与展望 | 第58-60页 |
4.1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4.1.1 桄榔淀粉纯化工艺响应面分析研究 | 第58页 |
4.1.2 桄榔淀粉颗粒结构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 第58-59页 |
4.2 问题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