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1 乙偶姻的简介 | 第11-12页 |
1.2 微生物法生产乙偶姻的现状 | 第12-20页 |
1.2.1 生产乙偶姻的微生物 | 第12-15页 |
1.2.2 提高乙偶姻产量的方法 | 第15-20页 |
1.3 共培养 | 第20-22页 |
1.3.1 共培养简介 | 第20页 |
1.3.2 共培养的优势 | 第20-21页 |
1.3.3 共培养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 乙偶姻的下游应用 | 第22-24页 |
1.4.1 乙偶姻下游应用简介 | 第22-23页 |
1.4.2 四甲基吡嗪简介 | 第23-24页 |
1.5 本文的立题背景、意义、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1.5.1 立题背景、意义 | 第24页 |
1.5.2 立题依据 | 第24-25页 |
1.5.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外源维生素B_2对多粘芽孢杆菌合成乙偶姻和2,3-丁二醇的影响 | 第27-45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2.2.1 实验菌株 | 第27页 |
2.2.2 培养基 | 第27-28页 |
2.2.3 培养条件 | 第28页 |
2.3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28-31页 |
2.3.1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2.3.2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2.3.3 溶液配制 | 第30-31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31-34页 |
2.4.1 发酵液中生物量的测定 | 第31页 |
2.4.2 发酵液中葡萄糖、乙偶姻和2,3-丁二醇的测定 | 第31-32页 |
2.4.3 胞内NADH和NAD~+含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2.4.4 胞内乙偶姻还原酶、2,3-丁二醇脱氢酶和NADH脱氢酶活性检测 | 第33-34页 |
2.5 实验设计 | 第34页 |
2.6 结果与讨论 | 第34-42页 |
2.6.1 不同时间和不同添加浓度维生素B_2对多粘芽孢杆菌CJX | 第34页 |
发酵产物的影响 | 第34-38页 |
2.6.2 外源添加维生素B_2对发酵过程的pH和溶氧的影响 | 第38-39页 |
2.6.3 外源添加维生素B_2对胞内NADH/NAD+的影响 | 第39-40页 |
2.6.4 外源添加维生素B_2对NADH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2.6.5 外源添加维生素B_2对乙偶姻还原酶和2,3-丁二醇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2.7 小结 | 第42-45页 |
第3章 维生素B_2混菌培养调节多粘芽孢杆菌合成乙偶姻和2,3-丁二醇的分配 | 第45-59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3.2.1 实验菌种 | 第45页 |
3.2.2 培养基 | 第45-46页 |
3.2.3 培养条件 | 第46页 |
3.3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46页 |
3.3.1 主要仪器 | 第46页 |
3.3.2 主要试剂 | 第46页 |
3.3.3 溶液配置 | 第46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3.4.1 发酵液中生物量的测定 | 第46页 |
3.4.2 发酵液中葡萄糖、乙偶姻和2,3-丁二醇的测定 | 第46-47页 |
3.4.3 发酵液中维生素B_2含量的测定 | 第47页 |
3.4.4 胞内乙偶姻还原酶和2,3-丁二醇脱氢酶活性检测 | 第47页 |
3.4.5 共培养体系中大肠杆菌存活的鉴定 | 第47页 |
3.5 实验设计 | 第47页 |
3.6 结果与讨论 | 第47-57页 |
3.6.1 不同接种时间和不同接种量对乙偶姻和2,3-丁二醇产量的影响 | 第47-50页 |
3.6.2 不同溶氧水平对乙偶姻和2,3-丁二醇产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3.6.3 不同pH对混菌体系中乙偶姻和2,3-丁二醇产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3.6.4 共培养的分批发酵和分批补料发酵 | 第52-54页 |
3.6.5 野生大肠杆菌和生产维生素B_2的大肠杆菌对乙偶姻和2,3-丁二醇产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3.6.6 混菌体系中大肠杆菌LS02T存活和维生素B_2产量的检测 | 第55-56页 |
3.6.7 混菌体系中乙偶姻还原酶/2,3-丁二醇脱氢酶活性检测 | 第56-57页 |
3.7 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维生素B_2混菌系统促进多粘芽孢杆菌合成四甲基吡嗪 | 第59-69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4.2.1 菌株 | 第59页 |
4.2.2 培养基 | 第59页 |
4.2.3 培养条件 | 第59-60页 |
4.3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60页 |
4.3.1 主要仪器 | 第60页 |
4.3.2 主要试剂 | 第60页 |
4.3.3 溶液配制 | 第60页 |
4.4 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4.4.1 发酵液中生物量的测定 | 第60页 |
4.4.2 发酵液中葡萄糖、乙偶姻和2,3-丁二醇的测定 | 第60页 |
4.4.3 发酵液中四甲基吡嗪的测定 | 第60-61页 |
4.5 实验设计 | 第61页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61-67页 |
4.6.1 多粘芽孢杆菌生产四甲基吡嗪的验证 | 第61-63页 |
4.6.2 不同温度对四甲基吡嗪产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4.6.3 不同无机铵盐对四甲基吡嗪产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4.6.4 不同浓度的(NH_4)_2PO_4对四甲基吡嗪的产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4.6.5 单菌和共培养对四甲基吡嗪产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4.7 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结论 | 第69-70页 |
5.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