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1.2 国内外超大开口重吊型多用途船的设计与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4-16页 |
2 基于 LR 规范的超大开口重吊型多用途船强度分析 | 第16-43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船体梁弯曲和扭曲强度理论及规范要求 | 第16-22页 |
2.2.1 设计载荷 | 第16-20页 |
2.2.2 总纵合成应力计算方法 | 第20页 |
2.2.3 许用应力 | 第20-22页 |
2.3 实船弯扭组合强度直接计算分析 | 第22-32页 |
2.3.1 弯曲力矩和转矩计算 | 第22-24页 |
2.3.2 船体剖面模数和惯性矩计算 | 第24-25页 |
2.3.3 扭曲应力计算 | 第25-26页 |
2.3.4 许用应力 | 第26页 |
2.3.5 合成应力 | 第26-27页 |
2.3.6 计算结果 | 第27-32页 |
2.4 实船剪切强度直接计算分析 | 第32-36页 |
2.4.1 剪应力计算方法 | 第33-35页 |
2.4.2 许用剪应力 | 第35-36页 |
2.4.3 剪应力计算结果 | 第36页 |
2.5 二甲板支撑构件和绑扎环补强计算 | 第36-42页 |
2.5.1 绑扎环和二甲板支撑件的受力分析 | 第37-39页 |
2.5.2 FEM 计算工况 | 第39-40页 |
2.5.3 评价衡准 | 第40页 |
2.5.4 计算实例 | 第40-4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 基于有限元法的超大开口重吊型多用途船强度分析 | 第43-79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结构模型 | 第43-46页 |
3.2.1 坐标系和单位 | 第43-44页 |
3.2.2 网络划分 | 第44页 |
3.2.3 边界条件 | 第44-45页 |
3.2.4 模型范围 | 第45-46页 |
3.3 载荷工况 | 第46-50页 |
3.3.1 载荷条件 | 第46-47页 |
3.3.2 载荷分类 | 第47-50页 |
3.4 屈服强度评估 | 第50-63页 |
3.4.1 应力的选取 | 第50页 |
3.4.2 许用应力 | 第50-51页 |
3.4.3 屈服强度评估 | 第51-63页 |
3.5 屈曲强度评估 | 第63-66页 |
3.5.1 载荷施加 | 第63页 |
3.5.2 屈曲强度评估 | 第63-66页 |
3.6 重型吊机机座结构分析 | 第66-78页 |
3.6.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6-67页 |
3.6.2 载荷分析 | 第67-72页 |
3.6.3 许用应力 | 第72页 |
3.6.4 计算结果 | 第72-7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4 典型工况下超大开口重吊型多用途船船体变形分析 | 第79-92页 |
4.1 引言 | 第79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79-85页 |
4.2.1 解析模型 | 第79-83页 |
4.2.2 边界条件 | 第83-85页 |
4.3 变形量计算结果 | 第85-91页 |
4.3.1 货舱双壳结构的横向变形量 | 第85-88页 |
4.3.2 货舱的纵向变形量 | 第88-89页 |
4.3.3 货舱的扭转变形量 | 第89-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92页 |
5.2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 第92-93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