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红法测定燕麦β-葡聚糖的机理探讨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燕麦 | 第10页 |
1.2 燕麦β-葡聚糖 | 第10-12页 |
1.2.1 燕麦β-葡聚糖的理化性质 | 第10-11页 |
1.2.2 燕麦β-葡聚糖的功能特性 | 第11-12页 |
1.3 燕麦β-葡聚糖测定方法 | 第12-13页 |
1.3.1 酶法 | 第12-13页 |
1.3.2 流动注射荧光法 | 第13页 |
1.3.3 刚果红法 | 第13页 |
1.4 刚果红 | 第13-15页 |
1.4.1 刚果红的结构 | 第13-14页 |
1.4.2 刚果红的应用 | 第14-15页 |
1.5 本课题的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5.1 课题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页 |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刚果红测定燕麦β-葡聚糖的方法优化 | 第17-30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17-18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17-18页 |
2.2.2 试验设备 | 第18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18-20页 |
2.3.1 溶液配制 | 第18-19页 |
2.3.2 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19页 |
2.3.3 刚果红浓度与β-葡聚糖线性范围的确定 | 第19页 |
2.3.4 溶液环境的影响 | 第19-20页 |
2.3.5 刚果红法与酶法的比较 | 第20页 |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0-29页 |
2.4.1 测定波长的确定 | 第20-21页 |
2.4.2 刚果红浓度与β-葡聚糖线性范围的确定 | 第21-22页 |
2.4.3 溶液环境的影响 | 第22-27页 |
2.4.4 刚果红法与酶法的比较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刚果红聚集状态研究 | 第30-48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30-31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3.2.2 试验设备 | 第31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3.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1-32页 |
3.3.2 动态光散射粒径测定 | 第32页 |
3.3.3 核磁共振分析 | 第32页 |
3.3.4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2页 |
3.3.5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 第32-33页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46页 |
3.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33-41页 |
3.4.2 粒径测定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3.4.3 核磁共振分析 | 第42-43页 |
3.4.4 扫描电镜 | 第43-44页 |
3.4.5 原子力显微镜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刚果红与燕麦β-葡聚糖的结合研究 | 第48-71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48-49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48-49页 |
4.2.2 试验设备 | 第49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49-52页 |
4.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9-50页 |
4.3.2 荧光光谱测定 | 第50页 |
4.3.3 动态光散射粒径测定 | 第50-51页 |
4.3.4 圆二色谱测定 | 第51页 |
4.3.5 核磁共振测定 | 第51页 |
4.3.6 X-射线衍射测定 | 第51页 |
4.3.7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 第51页 |
4.3.8 扫描电镜观察 | 第51-52页 |
4.3.9 红外光谱测定 | 第52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2-69页 |
4.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2-60页 |
4.4.2 荧光光谱分析 | 第60页 |
4.4.3 动态光散射粒径分析 | 第60-62页 |
4.4.4 圆二色谱分析 | 第62-63页 |
4.4.5 核磁共振分析 | 第63-64页 |
4.4.6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64-65页 |
4.4.7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 第65-67页 |
4.4.8 扫描电镜观察 | 第67-68页 |
4.4.9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8-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刚果红与其他分子的结合特性研究 | 第71-80页 |
5.1 引言 | 第71页 |
5.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71-72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71-72页 |
5.2.2 试验设备 | 第72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72-73页 |
5.3.1 刚果红与可得然结合 | 第72页 |
5.3.2 刚果红与纤维素衍生物结合 | 第72页 |
5.3.3 刚果红与淀粉及β-环糊精结合 | 第72-73页 |
5.3.4 刚果红与聚乙二醇及聚乙烯醇结合 | 第73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73-79页 |
5.4.1 刚果红与可得然结合 | 第73-74页 |
5.4.2 刚果红与纤维素衍生物结合 | 第74-76页 |
5.4.3 刚果红与淀粉及β-环糊精结合 | 第76-78页 |
5.4.4 刚果红与聚乙二醇及聚乙烯醇结合 | 第78-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