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标准与检验论文--食品分析与检验论文

食物过敏原可视化检测抗体微阵列的构建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0 前言第12-26页
   ·食物过敏原概况第12-14页
     ·食物过敏原分类第12-13页
     ·食物过敏危害第13-14页
   ·食物过敏原的检测方法第14-19页
     ·利用人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食物过敏原第15-16页
     ·用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体检测食物过敏原第16-17页
     ·PCR分析第17-18页
     ·组胺释放实验(HRT)第18页
     ·指纹图谱检测技术第18-19页
   ·抗体微阵列法检测食物过敏原第19-24页
     ·抗体微阵列概述第19-20页
     ·抗体微阵列的制备第20-23页
     ·抗体微阵列的检测第23-24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4页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24-26页
1 可视化抗体微阵列检测平台的构建第26-36页
   ·引言第26页
   ·仪器与试剂第26-28页
     ·实验仪器第27页
     ·主要试剂第27页
     ·溶液的配置第27-28页
   ·实验方法第28-29页
     ·玻片预处理第28页
     ·玻片的硅烷修饰第28页
     ·琼脂糖三维基片的制备第28页
     ·基片的选择第28-29页
     ·琼脂糖浓度的选择第29页
     ·点样均一性观察第29页
     ·可视化抗体微阵列使用条件优化第29页
   ·结果与讨论第29-35页
     ·可视化抗体微阵列载体的选择第29-30页
     ·可视化抗体微阵列琼脂糖浓度的选择第30-31页
     ·点样均一性观察第31-33页
     ·可视化抗体微阵列使用条件优化第33-35页
   ·小结第35-36页
2 食物过敏原蛋白可视化抗体微阵列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第36-78页
   ·引言第36-37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7-39页
     ·试剂及仪器第37-38页
     ·实验材料第38页
     ·溶液系统第38-39页
   ·实验方法第39-42页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第39-41页
     ·正交实验法优化可视化抗体微阵列检测条件第41-42页
     ·性能检测第42页
     ·加标实验第42页
   ·结果与讨论第42-75页
     ·间接ELISA法测定抗体的效价第42-43页
     ·抗体纯化效果检测第43-44页
     ·正交实验法优化凡纳滨对虾过敏原检测条件第44-48页
     ·正交实验优化菲律宾蛤仔过敏原检测条件第48-53页
     ·正交实验优化蓝点马鲛过敏原检测条件第53-58页
     ·正交实验优化花生过敏原检测条件第58-63页
     ·性能检测第63-70页
     ·加标实验第70-75页
   ·小结第75-78页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纯化第75页
     ·过敏原最佳检测条件的确立第75-76页
     ·可视化抗体微阵列检测标准曲线的绘制及检出限的确定第76页
     ·可视化抗体微阵列性能指标的测定第76页
     ·加标回收实验第76-78页
3 可视化抗体微阵列对加工食品中过敏原的检测效果评价第78-88页
   ·引言第78页
   ·仪器与材料第78-79页
     ·实验仪器第78页
     ·试剂及材料第78-79页
   ·实验方法第79-80页
     ·样品的抽提第79页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抗体工作浓度的确立第79页
     ·样品脱脂处理第79页
     ·可视化抗体微阵列在加工食品食物过敏原检测中的应用第79-80页
     ·双抗体夹心ELISA在加工食品食物过敏原检测中的应用第80页
   ·结果与讨论第80-86页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抗体工作浓度的确立第80-82页
     ·脱脂效果比对第82-83页
     ·双抗体夹心ELISA标准曲线的制备第83-85页
     ·加工食品中过敏原的检测结果第85-86页
   ·小结第86-88页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抗体工作浓度的确立第86-87页
     ·脱脂效果比对第87页
     ·双抗体夹心ELISA标准曲线的绘制第87页
     ·可视化抗体微阵列检测加工食品中的过敏原第87-88页
4 结论与创新点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8页
致谢第98-99页
个人简历第99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强瓦楞原纸技术改造工程人力资源配置研究
下一篇:细菌荧光素酶体外发光体系的研究及在水产品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