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一 致使范畴以及致使动词界定 | 第13-14页 |
二 致使动词研究概况 | 第14-22页 |
(一) 致使动词及致使句式分类研究 | 第15-17页 |
(二)“致使”的内涵、语义类型和语法类别研究 | 第17-19页 |
(三)“致使”的多角度研究 | 第19-22页 |
三 《齐民要术》语言研究综述 | 第22-29页 |
(一)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 第22页 |
(二) 《齐民要术》语言研究概况 | 第22-25页 |
(三) 《齐民要术》中致使范畴以及致使动词的表现形式 | 第25-28页 |
(四) 《齐民要术》致使动词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齐民要术》中的“使令”类动词 | 第29-47页 |
一 强制性“致使” | 第30-33页 |
(一)“派遣” | 第31-32页 |
(二)“命令(要求)” | 第32-33页 |
二 纯致使标记“使/令” | 第33-38页 |
(一)“致使-行为” | 第34-35页 |
(二)“致使-状态” | 第35-38页 |
三 “容让” | 第38-41页 |
(一)“容让-行为” | 第39-40页 |
(二)“容让-状态” | 第40-41页 |
四 《齐民要术》中的“V令XP”构式 | 第41-47页 |
(一)“V令XP”研究概述 | 第42-44页 |
(二)“V令XP”在《齐民要术》中的特点以及高频出现的原因 | 第44-47页 |
第三章 《齐民要术》中的“使成复合动词” | 第47-63页 |
一 使成复合动词的特点、来源及其性质 | 第47-51页 |
二“使成复合动词”的类型 | 第51-60页 |
(一) V1和V2都为及物动词的使成复合动词 | 第51-53页 |
(二) V1和V2都为不及物动词的使成复合动词 | 第53页 |
(三) V1为及物动词,V2为不及物动词的使成复合动词 | 第53-55页 |
(四) V1为及物动词,V2为形容词的使成复合动词 | 第55-58页 |
(五) 《齐民要术》中的“V1V2”和“V1+使/令+V2” | 第58-60页 |
三“V1V2”和“V1+使/令+V2”在《齐民要术》中同时出现的原因 | 第60-63页 |
(一) 语用因素 | 第60-61页 |
(二) 韵律或者节拍因素 | 第61页 |
(三) 语言发展和语体因素 | 第61-63页 |
第四章 《齐民要术》中的“使动词” | 第63-72页 |
一 《齐民要术》中的使动用法 | 第64-68页 |
二 同一个词在《齐民要术》中使动用法和非使动用法并存 | 第68-69页 |
三 使动用法与“使令兼语句”和“使成复合动词”的关系 | 第69-72页 |
第五章 《齐民要术》与《五十二病方》和《魏书》的对比研究 | 第72-96页 |
一 《五十二病方》中的致使动词 | 第73-79页 |
(一) 《五十二病方》中的“使令类”动词 | 第73-74页 |
(二) 《五十二病方》中的“使成复合动词” | 第74-76页 |
(三) 《五十二病方》中的“使动词” | 第76-77页 |
(四) 《齐民要术》与《五十二病方》之对比 | 第77-79页 |
二 《魏书》中的致使动词 | 第79-91页 |
(一) 《魏书》中的“使令类”动词 | 第79-87页 |
(二) 《魏书》中的“使成复合动词” | 第87-88页 |
(三) 《魏书》中的“使动词” | 第88-89页 |
(四) 《齐民要术》与《魏书》之对比 | 第89-91页 |
三 《齐民要术》与《五十二病方》《魏书》致使动词的综合比较 | 第91-96页 |
(一) 异同 | 第91-92页 |
(二) 差异原因分析 | 第92-96页 |
结语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附录A 引用书目 | 第104-105页 |
附录B 读研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