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民族音乐研究论文

内蒙古地区“潮尔”的声音民族志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前言第9-26页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第9-13页
  (一) 双声音乐区的类型与特征第10-11页
  (二) 双声音乐区子系统分类方式探讨第11-13页
 二、前人成果与研究空间第13-21页
  (一) 双声音乐区整体视角下的潮尔研究第14页
  (二) 内蒙古潮尔音乐的独立研究第14-21页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第21-24页
  (一) 以声音感为中心的声音民族志第21-22页
  (二) 研究方法第22-24页
 四、相关理论问题第24-25页
  (一) 民族音乐美学研究第24页
  (二) 历史建构方式第24-25页
 五、写作策略与章节安排第25-26页
导论 "潮尔":词语与意义第26-41页
 第一节 文献与史诗中的"潮尔"第26-29页
 第二节 当代语境下的"潮尔第29-39页
  一、作为音乐事象的"潮尔"及其多义性第30-32页
  二、作为声音形态的"潮尔"第32-39页
 本章小结第39-41页
上篇 科尔沁地区弓弦潮尔第41-102页
 第一章 声音感:古老又悲伤的声音意象第42-56页
  第一节 历史的回响:琴声中的古老感第42-46页
   一、初听潮尔:"难懂"的琴声第42-43页
   二、再听潮尔:蒙古少女的启示第43-45页
   三、蒙古人听潮尔:"过去的声音"第45-46页
  第二节 审美体验:琴声中的悲伤与哭泣的听众第46-53页
   一、大师的琴声:色拉西的故事第47-51页
   二、常人的悲调:民间艺人的自述第51-53页
  本章小结第53-56页
   一、声音意象性第53-54页
   二、悲伤,在旋律之外第54-56页
 第二章 潮尔的声音形态分析第56-81页
  第一节 潮尔的原生音色第56-65页
   一、材料与形制第56-62页
   二、原生音色的声学解析第62-65页
  第二节 潮尔的技术音色第65-80页
   一、"潮尔"和音第65-66页
   二、马尾弦上的"易斯格勒"——泛音第66-75页
   三、弓子上的"阿米斯哈"——运弓技巧第75-76页
   四、按弦与音色——按弦法与颤音、滑音第76-80页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三章 声音中的历史印记第81-102页
  第一节 三种历史构建方式第81-89页
   一、学术书写的拟构:弓弦类乐器中的潮尔第81-84页
   二、被"唱颂"的历史:口传史诗中的潮尔第84-87页
   三、"听到"的历史:潮尔的自诉第87-89页
  第二节 "过去"的声音环境——传统弓弦乐器的声音表现第89-98页
   一、从马头琴的乐器改革说起第89-90页
   二、再论"真正的声音"第90-98页
  第三节 对"过去声音环境"的维护——潮尔的音色认同第98-100页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下篇 锡林郭勒地区潮林道第102-158页
 第四章 "神圣庄严"的声音感第103-121页
  第一节 "临响经验"的民族志第103-113页
   一、第一次听现场——从"有偏差"的体验讲起第104-105页
   二、狭小空间的聆听经历——"庄严感"的不期而至第105-109页
   三、被打动的瞬间——集体"潮尔道"表演第109-113页
  第二节 不同表演空间与"能量"的感知第113-119页
   一、声音中的"能量"第113-114页
   二、潮林道的表演空间分析第114-119页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第五章 潮林道的声音形态分析第121-143页
  第一节 分析框架设定第121-122页
  第二节 潮林道横向曲体结构分析第122-126页
   一、"载"第122-124页
   二、主曲第124页
   三、图日勒格第124-126页
  第三节 潮林道纵向声部关系分析第126-141页
   一、潮尔声部的声音形态分析:术语与观念第126-132页
   二、两声部关系分析:长调与潮尔的协作第132-141页
  本章小结第141-143页
 第六章 声音中的社会历史现实第143-158页
  第一节 歌以载道:"神圣庄严"的歌曲内容第143-150页
   一、广为流传的十首潮林道第143-145页
   二、鲜为人知的一批潮林道第145-147页
   三、两首有争议的潮林道第147-148页
   四、歌背后的故事——部分曲目的来龙去脉第148-150页
  第二节 传统宴会中的用曲规则与表演场合第150-152页
   一、宴会中的表演程式及用曲多样性第150-151页
   二、用曲场合及其禁忌第151-152页
  第三节 唱词与曲调的变迁第152-157页
   一、引子唱词的地域差异逐渐消失第153页
   二、图日勒格曲调的由简及繁第153-155页
   三、图日勒格现有唱词意义的失落第155-156页
   四、被遗忘的图日勒格唱词及其变化规律第156-157页
  本章小结第157-158页
结语第158-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63页
表格与插图索引第163-165页
附录1 蒙语记音与转写原则第165-166页
附录2 术语表第166-168页
附录3 田野考察过程第168-169页
附录4 潮林道歌词选译第169-171页
后记第171-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莫里斯·奥阿纳音乐语言研究--原型意象与文化承继
下一篇:“回归传统”的理念与实践--上海昆剧团全本《长生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