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2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二、研究对象与选题价值 | 第10-11页 |
三、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四、理论视角 | 第13-15页 |
五、分析模式与写作框架 | 第15-17页 |
六、研究综述与研究空间 | 第17-22页 |
七、资料来源 | 第22-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绪论 | 第26-32页 |
第一节 一个剧团一出戏 | 第26-28页 |
第二节 一个传统昆剧的概念 | 第28-32页 |
第一章 《长生殿》之前的上海昆剧团:创新 | 第32-49页 |
第一节 以"创新"为主流的昆剧实践 | 第32-41页 |
一、上海昆剧团历年剧目 | 第32-36页 |
二、以新编历史剧为主流的创作 | 第36-38页 |
三、对于传统剧目的改编 | 第38-40页 |
四、创新型剧目的艺术特征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创新"意识下的昆剧音乐实践 | 第41-46页 |
一、唱腔设计 | 第42-45页 |
二、配乐 | 第45-46页 |
第三节 生存困境 | 第46-49页 |
一、体制改革的危机 | 第46-47页 |
二、昆剧演出市场萧条 | 第47-48页 |
三、人员流失 | 第48-49页 |
第二章 四本《长生殿》:回归传统 | 第49-65页 |
第一节 排演背景:借一部大戏摆脱困境 | 第49-51页 |
一、《上灵山》:一场失败的革命 | 第49页 |
二、六本《牡丹亭》:未能实现的全本演出 | 第49-50页 |
三、四本《长生殿》:振兴的希望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全本复原的四本《长生殿》 | 第51-57页 |
一、洪异长生殿 | 第51-52页 |
二、全本演出的方式 | 第52-57页 |
第三节 音乐处理:重现唱腔原貌,以齐奏为主的配乐 | 第57-60页 |
一、"六个不变"的唱腔设计 | 第57-59页 |
二、以"齐奏"为主的音乐配器 | 第59-60页 |
第四节 成功的结果 | 第60-65页 |
一、三次重要的演出 | 第60-61页 |
二、政府态度 | 第61-62页 |
三、社会肯定 | 第62-63页 |
四、剧团振兴 | 第63-65页 |
第三章 四本《长生殿》"回归传统"成功的原因分析 | 第65-103页 |
第一节 创新到传统的原因:政府与社会对于"传统"观念的改变 | 第65-78页 |
一、创新:现代化过程中从国家到社会集体的"反传统"意识 | 第65-71页 |
二、回归传统:全球化都市背景下对于"传统"的需求 | 第71-78页 |
第二节 四本《长生殿》成功的特定机制 | 第78-103页 |
一、昆剧申报世界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 第78-83页 |
二、一个关键的人物:唐斯复 | 第83-88页 |
三、"不新不旧"的创作观念与多元混杂的艺术实践 | 第88-103页 |
第四章 四本《长生殿》对于受众和国家的意义 | 第103-127页 |
第一节 两种受众群对于四本《长生殿》塑造的"传统昆剧"的认知 | 第104-119页 |
一、传统昆剧受众主体:文人阶层 | 第104-105页 |
二、四本《长生殿》的两种受众群 | 第105-119页 |
第二节 四本《长生殿》塑造的"传统昆剧"对于国家的意义 | 第119-127页 |
一、一个民族认同的符号 | 第120-125页 |
二、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名片 | 第125-127页 |
余论 "全本"复原:一场不仅仅是昆剧演出的文化事件 | 第127-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6页 |
附录 | 第136-149页 |
后记 | 第149-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