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调味品的生产论文--食用香料、香精论文

含硫香料对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的抑制及毒力基因的调控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综述第11-22页
    1.1 前言第11-12页
    1.2 含硫香料第12-15页
        1.2.1 含硫香料简介第12-13页
        1.2.2 异硫氰酸酯类香料第13页
        1.2.3 硫醚类香料第13-14页
        1.2.4 含硫香料的发展前景第14-15页
    1.3 革兰氏阴性致病菌概述第15-19页
        1.3.1 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简介第15页
        1.3.2 副溶血性弧菌第15-18页
            1.3.2.1 副溶血性弧菌概述第15-16页
            1.3.2.2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环境第16页
            1.3.2.3 副溶血性弧菌在食品中的污染情况第16页
            1.3.2.4 副溶血性弧菌的中毒机理第16-17页
            1.3.2.5 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方法第17-18页
        1.3.3 沙门氏菌第18-19页
            1.3.3.1 沙门氏菌概述第18页
            1.3.3.2 沙门氏菌分类第18页
            1.3.3.3 沙门氏菌的食物中毒及预防第18-19页
            1.3.3.4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第19页
    1.4 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基因第19-21页
        1.4.1 tdh基因第19-20页
        1.4.2 trh基因第20页
        1.4.3 tlh基因第20页
        1.4.4 ure基因第20-21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1-22页
第二章 含硫香料抑菌活性研究第22-33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22-24页
        2.1.1 实验样品第22-23页
        2.1.2 实验菌株第23页
        2.1.3 培养基第23-24页
        2.1.4 试剂及药品第24页
        2.1.5 仪器设备第24页
    2.2 实验方法第24-25页
        2.2.1 样品处理第24-25页
        2.2.2 供试菌的活化第25页
        2.2.3 抑菌活性的测定第25页
        2.2.4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第25页
        2.2.5 统计分析第2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5-32页
        2.3.1 异硫氰酸酯类香料对两种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效果第25-28页
            2.3.1.1 异硫氰酸酯类香料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制作用第26-27页
            2.3.1.2 异硫氰酸酯类香料对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第27-28页
        2.3.2 硫醚类香料对两种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效果第28-31页
            2.3.2.1 硫醚类香料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制作用第29-30页
            2.3.2.2 硫醚类香料对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第30-31页
        2.3.3 异硫氰酸酯类香料最低抑菌浓度(MIC)第31-32页
        2.3.4 硫醚类香料最低抑菌浓度(MIC)第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含硫香料对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的生长曲线的影响第33-39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33-34页
        3.1.1 实验样品第33页
        3.1.2 实验菌株第33页
        3.1.3 培养基第33页
        3.1.4 试剂及药品第33页
        3.1.5 仪器设备第33-34页
    3.2 实验方法第34页
        3.2.1 样品处理第34页
        3.2.2 供试菌的活化第34页
        3.2.3 生长曲线测定第3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4-38页
        3.3.1 异硫氰酸苄酯对副溶血性弧菌生长的影响第34-35页
        3.3.2 异硫氰酸苄酯对沙门氏菌生长的影响第35-36页
        3.3.3 二烯丙基二硫醚对副溶血性弧菌生长的影响第36-37页
        3.3.4 二烯丙基二硫醚对沙门氏菌生长的影响第37-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含硫香料对副溶血性弧菌tdh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第39-55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39-41页
        4.1.1 实验样品第39页
        4.1.2 实验菌株第39页
        4.1.3 培养基第39页
        4.1.4 试剂及药品第39-40页
        4.1.5 仪器设备第40-41页
    4.2 实验方法第41-44页
        4.2.1 供试菌的活化及培养第41页
            4.2.1.1 菌株活化第41页
            4.2.1.2 菌株培养第41页
        4.2.2 细菌总DNA提取及检测第41页
            4.2.2.1 DNA提取第41页
            4.2.2.2 DNA检测第41页
        4.2.3 引物特异性检测第41-42页
            4.2.3.1 引物合成第41-42页
            4.2.3.2 PCR扩增第42页
        4.2.4 引物适用性检测第42-43页
            4.2.4.1 细菌总RNA提取及检测第42页
            4.2.4.2 cDNA合成第42-43页
            4.2.4.3 荧光定量PCR第43页
        4.2.5 含硫香料对目的基因表达的影响第43-44页
            4.2.5.1 异硫氰酸苄酯对目的基因表达的影响第43-44页
            4.2.5.2 二烯丙基二硫醚对目的基因表达的影响第44页
        4.2.6 统计分析第4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4-54页
        4.3.1 引物检测第44-48页
            4.3.1.1 引物特异性检测第44-45页
            4.3.1.2 RNA提取及检测第45-46页
            4.3.1.3 引物适用性检测第46-48页
        4.3.2 含硫香料对tdh基因表达的影响第48-54页
            4.3.2.1 异硫氰酸苄酯对tdh基因表达的影响第48-51页
            4.3.2.2 二烯丙基二硫醚对tdh基因表达的影响第51-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致谢第61-62页
附录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瘤胃源降解纤维素细菌的分离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
下一篇:茶叶活性成分配伍抑菌洗手液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