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写作、修辞论文--翻译论文

西儒经注中的经义重构--理雅各《诗经》注疏话语研究

致谢第5-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导论第17-45页
    1.1 理雅各《中国经典》作为“西儒经注”第17-25页
        1.1.1 “西儒”理雅各第17-21页
        1.1.2 中国经注传统第21-24页
        1.1.3 理雅各的“西儒经注”第24-25页
    1.2 选题理据及意义第25-30页
        1.2.1 “中学西传”话语研究对经学传承的意义第25-27页
        1.2.2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话语路径探索第27-29页
        1.2.3 外语学科中国文化传播研究转向第29-30页
    1.3 研究问题、对象与方法第30-44页
        1.3.1 研究问题第30-31页
        1.3.2 理雅各1871《诗经》英译作为研究对象第31-40页
        1.3.3 跨学科的理氏经注与中国注疏文本比较辨读第40-44页
    1.4 论文结构第44-45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45-77页
    2.1 中国经典翻译研究第45-48页
        2.1.1 经典译介作为文化诠释第45-46页
        2.1.2 经典跨文化诠释的得失第46-47页
        2.1.3 文化路向的典籍翻译理论与策略第47-48页
    2.2 理雅各的中国经典译述第48-61页
        2.2.1 理氏中国经典定位及其翻译目的第50-57页
        2.2.2 理雅各与中国经学学者的合作第57-59页
        2.2.3 理雅各中国经典翻译的意义第59-61页
    2.3 对理雅各及其中国经典翻译的研究第61-70页
        2.3.1 对理雅各作为传教士汉学家的研究第62-63页
        2.3.2 比较哲学视域下的理氏中国经典翻译研究第63-66页
        2.3.3 比较宗教视域下的理氏中国经典翻译研究第66-68页
        2.3.4 翻译学科的理氏中国经典翻译研究第68-70页
    2.4 话语与文化多样性研究第70-77页
        2.4.1 话语研究及其文化失语症第70-71页
        2.4.2 揭示话语单一性的批判话语研究第71-72页
        2.4.3 话语研究文化转向及其实践第72-77页
第三章 经典跨文化诠释的理论视角第77-89页
    3.1 从地方性知识到深度描写与深度翻译第77-82页
    3.2 注疏作为中国经典地方性知识第82-85页
    3.3 深度翻译与中国经典跨文化诠释第85-89页
第四章 理氏注疏之经义呈现:剪裁连缀第89-135页
    4.1 理氏注疏体例第89-92页
    4.2 题解中的中国注疏引述第92-95页
        4.2.1 题解与中国注疏的意义互文第93-95页
        4.2.2 理氏题解与中国注疏的意义对位第95页
    4.3 字词训诂中的中国注疏引述第95-102页
        4.3.1 字词释解中的训诂手段第96-98页
        4.3.2 字词训诂中的注疏引述第98-102页
    4.4 名物释义中的中国注疏引述第102-112页
        4.4.1 对名物释义的高度重视第102-104页
        4.4.2 名物释义中的注疏引述第104-107页
        4.4.3 理氏释名与中国注疏的意义对位第107-112页
    4.5 理氏“以史证《诗》”与中国注疏的互文第112-123页
        4.5.1 “以史证《诗》”作为注《诗》方法第112-115页
        4.5.2 “以史证《诗》”对中国注疏的互文倚重第115-123页
    4.6 多声部赋格的注疏观点并呈第123-135页
        4.6.1 “刺美”之说第123-126页
        4.6.2 “后妃之德”第126-135页
第五章 理氏注疏之经典论释:案语旁白第135-157页
    5.1 注疏者“案”作为释义路标第135-141页
        5.1.1 “案”对注疏文献的剪裁连缀第135-138页
        5.1.2 “案”的意义指向第138-141页
    5.2 中西互照下的文化差异论说第141-157页
        5.2.1 从“后妃”到“新娘”第141-146页
        5.2.2 “男女有别”与“妇顺”第146-157页
第六章 西儒注疏之西方话语特征第157-199页
    6.1 名物注释中的科学话语特征第157-175页
        6.1.1 名物考选用的学科标准第157-163页
        6.1.2 名物释义中的科学话语第163-173页
            6.1.2.1 “雎鸠”第163-165页
            6.1.2.2 “荇菜”第165-167页
            6.1.2.3 “琴瑟”第167-173页
        6.1.3 科学话语与《诗经》经义诠释之间的张力第173-175页
    6.2 “以史证《诗》”的现代史学话语特征第175-199页
        6.2.1 历史真实性考证第175-181页
            6.2.1.1 《周南》历史背景真实性考证第176-178页
            6.2.1.2 “文王太姒”真实性考证第178-181页
        6.2.2 理氏历史求证话语与《诗经》诠释之间的张力第181-199页
            6.2.2.1 中国传统史学话语的诠释特征第181-186页
            6.2.2.2 历史求证话语与《诗经》诠释之间的张力第186-199页
第七章 结语第199-217页
    7.1 研究主要发现第199-203页
        7.1.1 经典诠释的经注定位第199-200页
        7.1.2 文本辨读的话语策略第200-202页
        7.1.3 西儒经注的时代对话第202-203页
    7.2 研究启示意义第203-215页
        7.2.1 经义“辨识”与“再生”的当下观照第203-205页
        7.2.2 经学话语对突破现代性话语危机的意义第205-209页
        7.2.3 理氏注疏对中国经典跨文化传播的启示第209-212页
        7.2.4 多领域研究视野与方法的跨学科拓展第212-215页
    7.3 未来研究路向第215-217页
附录一 理雅各1871《诗经》英译重点注疏参考文献第217-225页
附录二 理雅各1871《诗经》英译之《关雎》注疏第225-231页
附录三 理雅各1871《诗经》英译之《周南》题解第231-233页
附录四 王韬《毛诗集释》之《关雎》与《二南》、《周南》第233-237页
附录五 《史记·周本纪》(节选)第237-239页
参考文献第239-253页

论文共2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源流模型的政策议程确定分析--以《穹顶之下》事件为例
下一篇:仿古城旅游吸引力研究--以台儿庄古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