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2 研究起因 | 第16-17页 |
1.3 研究问题 | 第17-19页 |
1.4 研究假设及目的 | 第19-20页 |
1.5 方法论 | 第20-2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2-30页 |
2.1 总体介绍 | 第22-26页 |
2.1.1 关联理论对歇后语研究的适用性 | 第23-24页 |
2.1.2 关联理论的对歇后语推理中的缺陷 | 第24-26页 |
2.2 言外转喻解释模型概述 | 第26-30页 |
2.2.1 言外转喻中场境理论的利弊 | 第26-27页 |
2.2.2 言外转喻中的意向性研究 | 第27-29页 |
2.2.3 言外转喻研究中的不足 | 第29-30页 |
第3章 理论框架 | 第30-34页 |
3.1 歇后语属性推理的框架之一——心理模型的认知语用推理操作步骤 | 第30-31页 |
3.2 歇后语属性推理的框架之二——意识、意向性 | 第31-34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34-40页 |
4.1 总体介绍 | 第34页 |
4.2 歇后语的认知语用全新认识 | 第34-37页 |
4.3 歇后语的属性模式理据 | 第37-38页 |
4.4 歇后语中的意向性解析 | 第38-3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讨论 | 第40-43页 |
5.1 介绍 | 第40页 |
5.2 歇后语属性模式的因果应用 | 第40-41页 |
5.3 歇后语属性操作模式的语境因素分析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