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系统论文

功能湿地理论下的闽南城市慢行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1-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1 政策背景第11页
        1.1.2 间接背景第11页
        1.1.3 直接背景第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国内研究动态第11-13页
        1.2.2 国外研究动态第13-15页
        1.2.3 国内外已有研究动态总结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第16-20页
        1.3.1 相关概念第16-19页
        1.3.2 研究组成第19页
        1.3.3 研究对象第19-20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22页
        1.4.1 研究目的第20页
        1.4.2 研究意义第20-22页
    1.5 相关理论研究第22-24页
        1.5.1 功能湿地生态设计理论第22-23页
        1.5.2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23-24页
        1.5.3 湿地生态学理论第24页
        1.5.4 绿色交通体系第24页
    1.6 论文的特色第24-25页
        1.6.1 选题上的特色第24页
        1.6.2 内容上的特色第24-25页
    1.7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5-27页
        1.7.1 研究思路第25页
        1.7.2 研究方法第25-26页
        1.7.3 论文框架第26-27页
第2章 闽南城市湿地与慢行系统现状第27-57页
    2.1 慢行系统的样本选择第27-36页
        2.1.1 闽南城市湿地概述第27-28页
        2.1.2 调研样本的选择及其典型性的说明第28-35页
        2.1.3 调研样本归纳第35-36页
    2.2 慢行系统的特征分析第36-39页
        2.2.1 生态特征第36-37页
        2.2.2 人居特征第37-39页
    2.3 现状慢行系统的类型分析第39-51页
        2.3.1 与湿地廊道的结合第39-43页
        2.3.2 与湿地斑块的结合第43-45页
        2.3.3 与湿地基质的结合第45-46页
        2.3.4 路径之间的断面关系第46-51页
    2.4 调研情况分析与归纳第51-56页
        2.4.1 功能组团间宏观联系薄弱第51-53页
        2.4.2 中观构成与场地契合度弱第53-54页
        2.4.3 路径微观细部缺乏设计第54-56页
    2.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3章 结合城市分区的慢行系统总体建构第57-73页
    3.1 结合城市公共功能第57-60页
        3.1.1 塑造场地断面第58页
        3.1.2 增设湿地斑块第58-59页
        3.1.3 机构保证监管第59-60页
    3.2 结合城市居住功能第60-65页
        3.2.1 居住区级路径向次级延伸第60-61页
        3.2.2 居住小区级路径承上启下第61-62页
        3.2.3 居住组团级路径同级连通第62-65页
    3.3 结合城市交通功能第65-69页
        3.3.1 横向延伸慢行廊道第65-66页
        3.3.2 纵向分隔机动交通第66-67页
        3.3.3 高程保持慢行贯通第67-69页
    3.4 结合城市绿地功能第69-71页
        3.4.1 补充湿地廊道第69-70页
        3.4.2 置换沿途功能第70-71页
        3.4.3 提供湿地基质第71页
    3.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4章 结合场地特征的慢行系统生态机能第73-99页
    4.1 雨洪管理第73-79页
        4.1.1 廊道蓄、导雨水第73-75页
        4.1.2 单元滞、纳洪水第75-79页
    4.2 驳岸软化第79-85页
        4.2.1 土质驳岸第81页
        4.2.2 土石质驳岸第81-82页
        4.2.3 立插木桩驳岸第82-83页
        4.2.4 其他类型驳岸第83-85页
    4.3 人居休憩第85-92页
        4.3.1 生境观察第86-87页
        4.3.2 自然接触第87-88页
        4.3.3 休闲散步第88-90页
        4.3.4 公共复合第90-92页
    4.4 污染削减第92-96页
        4.4.1 廊道截留第92-93页
        4.4.2 层级滤过第93-94页
        4.4.3 多点净化第94-96页
    4.5 本章小结第96-99页
第5章 结合构成、尺度的慢行系统技术要求第99-119页
    5.1 基本构成要素第99-104页
        5.1.1 路径第99-102页
        5.1.2 节点第102-104页
    5.2 路径尺度控制第104-112页
        5.2.1 人的慢行特征第104-106页
        5.2.2 路径宽度舒适第106-110页
        5.2.3 路径长度适宜第110-112页
    5.3 自然维护廊道第112-115页
        5.3.1 生物廊道宽度第112-113页
        5.3.2 人居参与距离第113-114页
        5.3.3 生物迁徙廊道第114-115页
    5.4 细部处理第115-118页
        5.4.1 路径材料第115-117页
        5.4.2 植物配置第117-118页
    5.5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19-121页
    6.1 论文主要结论第119页
    6.2 不足之处第119-120页
    6.3 展望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附录A——案例调研第125-128页
附录B——图例汇总第128-13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酰肼类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下一篇:统计检验与模型选择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