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配位超分子的结构化学研究 | 第10-18页 |
1.1.1 低聚配位超分子 | 第10-12页 |
1.1.2 基于配位分子基的配位超分子 | 第12-15页 |
1.1.3 配位超分子自组装策略 | 第15-18页 |
1.2 配位超分子的应用研究 | 第18-19页 |
1.3 基于多齿酰肼配体的配位超分子研究 | 第19-20页 |
1.4 选题依据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配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22-31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2-24页 |
2.1.1 合成实验 | 第22-24页 |
2.2 配体的谱学表征 | 第24-30页 |
2.2.1 配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24-26页 |
2.2.1.1 N,N'-二(2-羟基苯甲酰基)-1,3-苯二甲酰肼(H_6L~1)的IR光谱 | 第24-25页 |
2.2.1.2 N,N'-二(2-羟基苯甲酰基)-2,2'-联苯二甲酰肼(H_6L~2)的IR光谱 | 第25-26页 |
2.2.2 配体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26-27页 |
2.2.3 配体的核磁共振谱分析 | 第27-28页 |
2.2.4 配体的质谱分析 | 第28-30页 |
2.3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基于H_6L~1的铜基配合物 | 第31-41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3.1.1 合成实验 | 第31-32页 |
3.1.2 X-射线衍射实验 | 第32-34页 |
3.1.2.1 X-射线单晶衍射数据收集 | 第32页 |
3.1.2.2 单晶结构分析 | 第32-34页 |
3.2 配合物晶体结构与讨论 | 第34-40页 |
3.2.1 配合物{Cu_9(L~2)_3(C_5H_5N)_6}_n(1)的晶体结构 | 第34-37页 |
3.2.2 配合物{Cu_9(L~2)_3(C_5H_5N)_6}_n(2)的晶体结构 | 第37-38页 |
3.2.3 变温磁化率测试 | 第38-39页 |
3.2.4 合成与讨论 | 第39-40页 |
3.3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基于H_6L~2的铜基配合物 | 第41-64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41-47页 |
4.1.1 合成实验 | 第41-43页 |
4.1.2 X-射线衍射实验 | 第43-47页 |
4.1.2.1 X-射线单晶衍射数据收集 | 第43页 |
4.1.2.2 单晶结构分析 | 第43-47页 |
4.2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与讨论 | 第47-58页 |
4.2.1 配合物{[Cu_3L~2(C_5H_5N)_2]·DMF}_n (3)的晶体结构 | 第47-48页 |
4.2.2 配合物{[Cu_3L~2(DMF)(H_2O)]·2DM}_n (4)的晶体结构 | 第48-49页 |
4.2.3 配合物{[Cu_3L~2(DMA)(H_2O)]·0.5DMA}_(2n)(5)的晶体结构 | 第49-50页 |
4.2.4 配合物{[Cu_3L~2(DMA)(H_2O)]·DMF}_n (6)的晶体结构 | 第50-51页 |
4.2.5 配合物{[Cu_3L~2(DMF)_(2.5)(C_6H_(12)N_4)]·3H_2O}_n (7)的晶体结构 | 第51-52页 |
4.2.6 配合物{[Cu_3L~2(C_4H_9NO)(H_2O)]·DMA}_n(8)的晶体结构 | 第52-53页 |
4.2.7 配合物[Cu_3L~2(C_3H_4N_2)_2]·2DMF(9)的晶体结构 | 第53-54页 |
4.2.8 配合物[Cu_3L~2(C_3H_4N_2)_2]·2DMA (10)的晶体结构 | 第54-55页 |
4.2.9 配合物[Cu_3(L~2)_2(C_3H_4N_2)_2(DMA)_2]·2DMA·2H_2O(11)的晶体结构 | 第55-56页 |
4.2.10 配合物3-11的合成及结构讨论 | 第56-58页 |
4.3 配合物谱学表征及性质测试 | 第58-62页 |
4.3.1 物相分析 | 第58-59页 |
4.3.2 热重分析 | 第59-60页 |
4.3.3 红外光谱 | 第60-61页 |
4.3.4 固体紫外-可见光谱 | 第61-62页 |
4.3.5 变温磁化率测试 | 第62页 |
4.4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基于H_6L~2的镍基配合物 | 第64-76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64-67页 |
5.1.1 合成实验 | 第64-65页 |
5.1.2 X-射线衍射实验 | 第65-67页 |
5.1.2.1 X-射线单晶衍射数据收集 | 第65页 |
5.1.2.2 单晶结构分析 | 第65-67页 |
5.2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与讨论 | 第67-72页 |
5.2.1 配合物[Ni_3L~2(DMA)_4(C_5H_5N)_4]·2DMA (12)的晶体结构 | 第67-68页 |
5.2.2 配合物{[Ni_3L~2(DMF)(H_2O)]·1.5DMF·0.5H_2O}_2 (13)的晶体结构 | 第68-69页 |
5.2.3 配合物{[Ni_3L~2(DMF)_2(H_2O)_2]·2DMF·1.2H_2O}_n(14)的晶体结构 | 第69-70页 |
5.2.4 配合物{[Ni_3L~2(C_4H_9NO)_2(DMF)]·DMF}_n(15)的晶体结构 | 第70-71页 |
5.2.5 配合物12~15的合成及结构讨论 | 第71-72页 |
5.3 配合物谱学性质 | 第72-75页 |
5.3.1 物相分析 | 第72页 |
5.3.2 红外光谱 | 第72-74页 |
5.3.3 固体紫外-可见光谱 | 第74-75页 |
5.4 小结 | 第75-7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录1. 主要试剂和试剂仪器 | 第85-87页 |
附录2. 部分质谱、红外和紫外谱图 | 第87-90页 |
附录3. 配合物1~15的键长键角及温度因子 | 第90-121页 |
个人简历 | 第121页 |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