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15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二)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17-23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第17-19页 |
一、公立医院 | 第17页 |
二、职称制度 | 第17-18页 |
三、岗位设置 | 第18页 |
四、评聘分开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第19-23页 |
一、需求层次理论 | 第19-21页 |
二、岗位分类理论 | 第21-22页 |
三、公平理论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上海市Y医院职称评聘分开改革的实践 | 第23-42页 |
第一节 上海市Y医院实施职称评聘分开改革的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一、上海市Y医院的医院概况 | 第23页 |
二、上海市Y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上海市Y医院实施职称评聘分开改革的具体做法 | 第24-37页 |
一、上海市Y医院提出职称评聘分开改革的背景 | 第24-26页 |
二、实施评聘分开改革的目标 | 第26页 |
三、评聘分开改革的实施方案 | 第26-29页 |
四、实施评聘分开的具体做法 | 第29-37页 |
第三节 上海市Y医院实施职称评聘分开改革取得的成效 | 第37-42页 |
一、实施评聘分开改革后取得的主要成效 | 第37-40页 |
二、上海市Y医院实施评聘分开的主要特点 | 第40-42页 |
第三章 上海市Y医院职称评聘分开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2-54页 |
第一节 关于上海市Y医院实施职称评聘分开改革的问卷调查 | 第42-44页 |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 第42页 |
二、问卷调查的样本描述 | 第42页 |
三、问卷调查的内容 | 第42-43页 |
四、问卷调查的结果 | 第43-44页 |
第二节 上海市Y医院实施职称评聘分开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4-51页 |
一、职工对实行评聘分开改革思想不统一 | 第44-46页 |
二、职称评聘分开中岗位设置供需矛盾突出 | 第46-47页 |
三、职称评聘分开中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 第47-49页 |
四、职称评聘分开后人员聘后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 第49-51页 |
第三节 上海市Y医院实施职称评聘分开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1-54页 |
一、宣传动员欠深度 | 第51-52页 |
二、岗位设置欠合理 | 第52页 |
三、评聘体系欠健全 | 第52-53页 |
四、聘后管理欠到位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关于职称评聘分开改革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54-60页 |
第一节 国内经验 | 第54-56页 |
一、陕西省宝鸡市经验 | 第54-55页 |
二、浙江省经验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国外经验 | 第56-58页 |
一、美国经验 | 第56-57页 |
二、英国经验 | 第57-58页 |
三、日本经验 | 第58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经验对上海市Y医院实施职称评聘分开改革的启示 | 第58-60页 |
一、建立完善的医师评价体系 | 第58-59页 |
二、科学设置各级岗位数量 | 第59页 |
三、按照岗位设置薪酬福利水平 | 第59页 |
四、鼓励医师在医疗集团间流动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完善上海市Y医院职称评聘分开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 第60-63页 |
第一节 完善上海市Y医院职称评聘分开改革的思路 | 第60-61页 |
一、以推进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提高运行效率为宗旨 | 第60页 |
二、以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为目标 | 第60页 |
三、以实现公立医院岗位设置管理为根本要求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完善上海市Y医院职称评聘分开改革的具体措施 | 第61-63页 |
一、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思想认识 | 第61页 |
二、坚持科学设岗,合理调整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结构 | 第61页 |
三、健全评聘体系,有效发挥职称评聘分开激励作用 | 第61-62页 |
四、加强聘后管理,逐步完善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机制 | 第62-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一、研究的发现与贡献 | 第63页 |
二、研究的限制与不足 | 第63-64页 |
三、研究的展望与前瞻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