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问题的确定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三、相关研究回顾 | 第12-19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四、核心概念 | 第19-23页 |
(一)外来务工人员 | 第19-20页 |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 第20-21页 |
(三)学校适应 | 第21-23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23-24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24页 |
(三)访谈法 | 第24页 |
六、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6-31页 |
一、教育公平理论 | 第26-29页 |
(一)马丁·特罗大众化理论的教育公平观 | 第26-27页 |
(二)科尔曼的教育公平观 | 第27页 |
(三)胡森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 | 第27-29页 |
二、社会学习理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适应现状调查 | 第31-73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31页 |
二、调查方法与工具 | 第31页 |
三、调查对象 | 第31-32页 |
四、调查结果 | 第32-71页 |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流动时间变化情况 | 第33-35页 |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状况 | 第35-41页 |
(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状况 | 第41-43页 |
(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身感受状况 | 第43-48页 |
(六)各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适应的差异性检验 | 第48-70页 |
(七)各因素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 第70-71页 |
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适应方面的现存问题 | 第71-73页 |
第四章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73-86页 |
一、社会因素分析 | 第73-75页 |
(一)社会支持力度不足 | 第73-75页 |
(二)社会氛围情况不佳 | 第75页 |
二、学校因素分析 | 第75-77页 |
(一)师生交流、同伴关系的影响 | 第75-76页 |
(二)学习成绩、学校满意度的影响 | 第76-77页 |
三、家庭因素分析 | 第77-83页 |
(一)父母教养方式有待改善 | 第77-81页 |
(二)家庭文化资本欠缺 | 第81-83页 |
(三)家庭经济资本不足 | 第83页 |
四、个人因素分析 | 第83-86页 |
(一)自信心不足,自尊程度有待提高 | 第83-84页 |
(二)自我适应能力不强,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 第84-86页 |
第五章 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适应水平的基本策略 | 第86-94页 |
一、社会层面的策略 | 第86-87页 |
(一)完善相关教育政策 | 第86-87页 |
(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 第87页 |
二、学校层面的策略 | 第87-90页 |
(一)建立和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档案 | 第87-88页 |
(二)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适应能力 | 第88页 |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 第88-89页 |
(四)形成和谐的同伴关系 | 第89-90页 |
三、家庭层面的策略 | 第90-92页 |
(一)丰富家庭资本含量 | 第90页 |
(二)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 第90-91页 |
(三)给予必要的家庭支持 | 第91页 |
(四)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 第91-92页 |
四、个人层面的策略 | 第92-94页 |
(一)为个人增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 第92-93页 |
(二)有效管理自我,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 第93-94页 |
结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3页 |
附录 | 第103-11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