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论 曲唱伴奏的艺术地位与韩宝利的独特价值 | 第9-14页 |
第一节 曲唱伴奏的艺术地位及现实境况 | 第9-11页 |
第二节 韩宝利的独特价值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第三节 既往研究韩宝利鼓曲伴奏艺术的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韩宝利的鼓曲伴奏艺术之路 | 第14-22页 |
第一节 韩宝利的家世、经历及艺术因缘 | 第14-17页 |
一、家世及经历 | 第14-15页 |
二、走上鼓曲伴奏之路的艺术因缘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师承及学艺 | 第17-20页 |
第三节 丰富多样的鼓曲伴奏经历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韩宝利的京韵大鼓伴奏艺术 | 第22-40页 |
第一节 主要合作演员及代表节目 | 第22-25页 |
一、与“刘派”京韵大鼓多位演员的合作 | 第22-23页 |
二、与“白派”京韵大鼓演员赵学义的合作 | 第23-24页 |
三、与“骆派”京韵大鼓创始人骆玉笙的合作 | 第24-25页 |
第二节 随腔伴奏中“托、裹、衬、垫”的具体运用 | 第25-34页 |
一、峭拔刚劲的“刘派”京韵大鼓三弦伴奏 | 第26-30页 |
二、平中见奇的“白派”京韵大鼓三弦伴奏 | 第30-33页 |
三、锦上添花的“骆派”京韵大鼓琵琶伴奏 | 第33-34页 |
第三节 过板音乐中的细节处理 | 第34-40页 |
一、别致的前奏与间奏 | 第34-36页 |
二、小过门与垫点儿的精确处理 | 第36-40页 |
第三章 韩宝利的梅花大鼓三弦伴奏艺术 | 第40-55页 |
第一节 主要合作演员及代表节目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浑然一体的梅花大鼓伴奏艺术 | 第41-48页 |
一、对“金派”梅花大鼓伴奏技法的继承 | 第41-43页 |
二、唱腔设计作品梅花大鼓《二泉映月》中的伴奏创新 | 第43-48页 |
第三节 伴奏对演唱的速度控制及对曲目的基调把握 | 第48-50页 |
一、对演唱的速度控制 | 第48-49页 |
二、对曲目基调的把握 | 第49-50页 |
第四节 过板音乐中的技巧运用 | 第50-55页 |
一、前奏对节目整体气氛的渲染 | 第50-51页 |
二、上下三番中的基本功展示 | 第51-54页 |
三、换手联弹中的技法体现 | 第54-55页 |
第四章 韩宝利鼓曲伴奏的风格特点及其他贡献 | 第55-68页 |
第一节 韩宝利鼓曲伴奏的风格特点 | 第55-56页 |
一、演奏上因曲制宜、简净爽利 | 第55-56页 |
二、配合上繁简得当、映衬有度 | 第56页 |
第二节 韩宝利鼓曲伴奏风格的形成原因 | 第56-59页 |
一、天津市曲艺团的专业环境对韩宝利的规束与熏陶 | 第56-58页 |
二、对他人伴奏技法的吸收化用 | 第58页 |
三、个人性格对伴奏风格的影响 | 第58-59页 |
第三节 对鼓曲发展的其他贡献 | 第59-68页 |
一、在传统节目恢复排演中的唱腔设计贡献 | 第59-62页 |
二、为多个鼓曲品种新创曲目 | 第62-66页 |
三、对鼓曲伴奏传人的培养 | 第66-68页 |
余论 韩宝利鼓曲伴奏艺术的影响及启示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一] 韩宝利艺术活动年表 | 第73-80页 |
[附录二] 韩宝利设计唱腔及伴奏音乐的鼓曲作品一览表 | 第80-8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