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船体极限强度 | 第11-12页 |
| ·船体极限强度计算的目标和内容 | 第12-14页 |
| ·极限强度设计原则 | 第14-16页 |
| ·船体极限强度的逐步破坏分析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 ·Smith方法 | 第17-18页 |
| ·非线性有限元法 | 第18-19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19-20页 |
| 第2章 SMITH方法分析船体极限强度 | 第20-54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SMITH方法计算流程 | 第20-22页 |
| ·基本假设 | 第20-21页 |
| ·单元划分 | 第21-22页 |
| ·计算流程 | 第22页 |
| ·板的分析方法 | 第22-31页 |
| ·板格的计算模型 | 第23-24页 |
| ·板格的弹性及非弹性屈曲 | 第24-26页 |
| ·板的后屈曲响应特性 | 第26-29页 |
| ·板的极限强度及后极限强度特性 | 第29-30页 |
| ·板的算例分析 | 第30-31页 |
| ·加筋板的分析方法 | 第31-35页 |
| ·加筋板计算模型 | 第31-32页 |
| ·整体失稳失效模式 | 第32页 |
| ·局部板屈服失效模式 | 第32-33页 |
| ·梁-柱曲屈失效模式 | 第33-34页 |
| ·加强筋腹板曲屈失效模式 | 第34-35页 |
| ·加强筋侧倾失效模式 | 第35页 |
| ·整体屈服失效模式 | 第35页 |
| ·能量法分析加筋板极限强度 | 第35-42页 |
| ·加强筋失稳的计算模型 | 第36页 |
| ·计算临界应力 | 第36-41页 |
| ·弹性屈曲应力的塑性修正 | 第41-42页 |
| ·轴向载荷与侧向载荷共同作用下加筋板的极限强度分析 | 第42页 |
| ·SMITH方法的程序实现 | 第42-48页 |
| ·程序的功能及其输入输出形式 | 第42页 |
| ·单元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定义 | 第42-47页 |
| ·程序结构设计 | 第47-48页 |
| ·算例分析 | 第48-53页 |
| ·Reckling No.23箱形梁模型 | 第49-50页 |
| ·Dowling No.2箱形梁模型 | 第50-51页 |
| ·某散货船实船分析 | 第5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3章 非线性有限元法分析船体极限强度 | 第54-67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应用有限元法对结构进行屈曲分析 | 第54-55页 |
| ·弧长控制法求解极限强度问题 | 第55-57页 |
| ·有限元模型的网格收敛性分析 | 第57-59页 |
| ·板和加筋板的极限强度分析 | 第59-62页 |
| ·Abaqus软件的求解过程 | 第59页 |
| ·板和加筋板的分析模型 | 第59-60页 |
| ·板和加筋板的极限强度分析 | 第60-61页 |
| ·非线性有限元法分析单元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61-62页 |
| ·箱形梁和船体梁的极限强度分析 | 第62-66页 |
| ·箱形梁极限强度分析 | 第62-64页 |
| ·船体梁极限强度分析 | 第64-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4章 侧向载荷对船体结构极限强度的影响分析 | 第67-77页 |
| ·引言 | 第67页 |
| ·侧向载荷对板及加筋板极限强度的影响 | 第67-71页 |
| ·侧向载荷对板的极限强度的影响 | 第67-69页 |
| ·侧向载荷对加筋板极限强度的影响 | 第69-71页 |
| ·侧向载荷对箱形梁及船体梁极限强度的影响 | 第71-74页 |
| ·侧向载荷对箱形梁极限强度的影响 | 第71-73页 |
| ·侧向载荷对船体梁极限强度的影响 | 第73-74页 |
| ·基于改进的逐步破坏法的程序 | 第74-76页 |
| ·程序的基本思路 | 第75页 |
| ·算例分析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结论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