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致谢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 ·油脂综述 | 第13-16页 |
| ·国内外微生物油脂研究的现状 | 第13页 |
| ·微生物油脂合成途径 | 第13-14页 |
| ·影响微生物油脂合成的因素 | 第14-15页 |
| ·微生物油脂提取方法 | 第15页 |
| ·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方法 | 第15-16页 |
| ·粒毛盘菌研究概况 | 第16页 |
| ·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高产油脂菌株的诱变选育、发酵条件优化及胞外油脂成分分析 | 第18-32页 |
| ·引言 | 第1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 ·材料来源 | 第18页 |
| ·培养基 | 第18页 |
|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 ·试剂及药品 | 第19页 |
| ·实验方法 | 第19-22页 |
| ·菌株分离 | 第19-20页 |
| ·菌体培养 | 第20页 |
| ·菌株发酵 | 第20页 |
| ·挥发性成分采样 | 第20页 |
| ·GC-MS 分析条件 | 第20页 |
| ·菌体的培养和菌膜的制备 | 第20页 |
| ·N~+注入 | 第20-21页 |
| ·N~+注入对菌丝体存活率的影响 | 第21页 |
| ·N~+注入对菌株突变率的影响 | 第21页 |
| ·高产油脂菌株的初筛和复筛 | 第21页 |
| ·遗传稳定性 | 第21页 |
| ·油脂发酵条件优化 | 第21-22页 |
| ·单因素实验 | 第21-22页 |
| ·响应面实验设计与分析 | 第22页 |
| ·发酵方法 | 第22页 |
| ·胞外油脂的提取,碘值的测定与 GC-MS 分析 | 第2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2-31页 |
| ·粒毛盘菌挥发性成分 | 第22-23页 |
| ·N~+注入量对菌丝体存活率的影响 | 第23-24页 |
| ·N~+注入量对菌丝体突变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 ·高产油脂突变株菌株的获得 | 第25-26页 |
| ·粒毛盘菌油脂的组成 | 第26页 |
| ·粒毛盘菌最佳发酵条件 | 第26-31页 |
| ·碳源对粒毛盘菌 Z60-2 胞外油脂产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 ·氮源对粒毛盘菌 Z60-2 胞外油脂产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 ·起始 pH 对粒毛盘菌 Z60-2 胞外油脂产量的影响 | 第28页 |
| ·金属离子对粒毛盘菌 Z60-2 胞外油脂产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 第29-31页 |
| ·验证实验 | 第31页 |
| ·实验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粒毛盘菌油脂的抗氧化活性及其货架期 | 第32-40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2-33页 |
| ·材料 | 第32页 |
| ·菌株 | 第32页 |
| ·培养基 | 第32页 |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2页 |
| ·试剂及药品 | 第32-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 ·油脂的提取:见第三章 | 第33页 |
| ·生物活性的研究 | 第33-35页 |
| ·LELZ60 还原力测定 | 第33页 |
| ·LELZ60 对·OH 的清除作用 | 第33-34页 |
| ·LELZ60 对 DPPH·的清除作用 | 第34页 |
| ·LELZ60 对 Fe2+的螯合能力 | 第34页 |
| ·银杏叶中黄酮的提取与纯化[84] | 第34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页 |
| ·银杏叶黄酮含量测定 | 第34页 |
| ·银杏叶黄酮对 LELZ60 的抗氧化性能 | 第34-35页 |
| ·油脂货架期寿命的预测 | 第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5-39页 |
| ·LELZ60 还原力测定 | 第35-36页 |
| ·LELZ60 对·OH 的清除能力 | 第36页 |
| ·LELZ60 对 DPPH·的清除能力 | 第36-37页 |
| ·LELZ60 对 Fe2+的螯合能力 | 第37页 |
| ·银杏叶总黄酮对 LELZ60 的抗氧化作用 | 第37-38页 |
| ·不同浓度的银杏叶总黄酮对 LELZ60 货架期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实验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LELZ60 油脂中亚油酸甲酯的分离纯化 | 第40-47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0-41页 |
| ·材料 | 第40页 |
| ·菌株 | 第40页 |
| ·培养基 | 第40页 |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40页 |
| ·试剂及药品 | 第40-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 ·尿素包合法对 LELZ60 中亚油酸甲酯的纯化 | 第41页 |
| ·正交实验设计与分析 | 第41页 |
| ·薄层层折法(TLC)对亚油酸甲酯的影响 | 第41页 |
| ·GC 对亚油酸甲酯检测条件 | 第4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 ·尿素用量对亚油酸甲酯酸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溶剂用量对亚油酸甲酯酸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42页 |
| ·包合温度对亚油酸甲酯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包合时间对亚油酸甲酯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正交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 第44-45页 |
| ·正交实验最佳工艺条件的验证 | 第45页 |
| ·薄层层析法纯化亚油酸甲酯 | 第45页 |
| ·实验小结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7页 |
| ·创新点 | 第47页 |
| ·展望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已完成的论文及专利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