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致谢 | 第9-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 ·乳酸的性质与应用 | 第15-16页 |
| ·乳酸的结构与性质 | 第15页 |
| ·乳酸的应用 | 第15-16页 |
| ·米根霉利用木质纤维素发酵产 L-乳酸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微生物的木糖代谢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微生物的木糖代谢途径 | 第17-18页 |
| ·木糖的运输 | 第18页 |
| ·木糖代谢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 第18-19页 |
| ·基因组改组技术 | 第19-22页 |
| ·基因组改组技术的原理和优势 | 第19-21页 |
| ·基因组改组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21-22页 |
| ·双向电泳技术 | 第22-24页 |
| ·双向电泳技术的原理 | 第22-23页 |
| ·双向电泳技术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现状 | 第23-24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4-27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4-25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图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木糖发酵 L-乳酸高产菌株的~(60)Co-γ射线诱变选育 | 第27-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 ·菌种与试剂 | 第27-28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8页 |
| ·培养基 | 第28页 |
| ·培养方法 | 第28-29页 |
| ·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 ·实验方案 | 第30-31页 |
| ·菌株的活化 | 第30页 |
| ·单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30页 |
| ·~(60)Co-γ射线诱变处理 | 第30页 |
| ·诱变效果的计算 | 第30-31页 |
| ·高产突变株的筛选 | 第31页 |
| ·高产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考察 | 第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 ·~(60)Co-γ射线对米根霉的诱变效应 | 第31-32页 |
| ·木糖发酵 L-乳酸高产突变株的筛选 | 第32-33页 |
| ·高产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米根霉原生质体电融合条件研究 | 第35-4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 ·菌种与试剂 | 第35-36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36页 |
| ·培养基 | 第36页 |
| ·混合酶液 | 第36页 |
| ·电融合缓冲液 | 第36页 |
| ·孢子斜面培养方法 | 第36页 |
| ·菌悬液的制备方法 | 第36页 |
| ·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及电融合方法 | 第36-37页 |
| ·实验方案 | 第37-39页 |
| ·不同的渗透压缓冲液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 | 第37页 |
| ·原生质体排队现象的观察 | 第37-38页 |
| ·原生质体灭活条件的选择 | 第38页 |
| ·原生质体电融合参数的选择 | 第38-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 ·渗透压缓冲液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原生质体排队现象的观察 | 第40-41页 |
| ·原生质体灭活条件的选择 | 第41-42页 |
| ·电融合参数的选择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基因组改组选育木糖发酵 L-乳酸高产菌株 | 第45-5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5-50页 |
| ·菌种与试剂 | 第45-46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46页 |
| ·培养基 | 第46页 |
| ·培养方法 | 第46-47页 |
| ·原生质体的制备、灭活及电融合方法 | 第47页 |
| ·检测方法 | 第47-50页 |
| ·实验方案 | 第50-51页 |
| ·第一轮基因组改组 | 第50-51页 |
| ·第二轮基因组改组 | 第51页 |
| ·改组菌株、突变株和原始菌株的发酵特性比较 | 第51页 |
| ·改组菌株、突变株和原始菌株的 XR、XDH、LDH 酶活比较 | 第5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 ·木糖发酵 L-乳酸高产菌株的基因组改组选育 | 第51-54页 |
| ·改组菌株、突变株和原始菌株的发酵特性比较 | 第54-56页 |
| ·改组菌株、突变株和原始菌株的 XR、XDH、LDH 酶活比较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改组菌株、突变株、原始菌株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初探 | 第58-7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8-65页 |
| ·菌种与试剂 | 第58-59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59页 |
| ·溶液的配制 | 第59-60页 |
| ·蛋白样品的制备方法 | 第60-61页 |
|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61页 |
| ·双向电泳操作方法 | 第61-65页 |
| ·实验方案 | 第65页 |
| ·蛋白溶解液的确定 | 第65页 |
| ·改组菌株、突变株、原始菌株双向电泳图谱的比对分析 | 第65页 |
| ·差异蛋白点的鉴定 | 第6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5-77页 |
| ·蛋白溶解液的选择 | 第65-67页 |
| ·改组菌株、突变株、原始菌株双向电泳图谱的比对分析 | 第67-75页 |
| ·差异蛋白点的鉴定 | 第75-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