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9-11页 |
| 1. 图示的应用是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 第9页 |
| 2. 图示教学法的应用是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9-10页 |
| 3. 图示教学法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 第10-11页 |
| 4. 加强教学方法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第11页 |
| (二)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 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 一、 历史图示教学法概述 | 第15-27页 |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 (二) 历史图示的分类 | 第16-23页 |
| 1. 按图示的形状分类 | 第16-19页 |
| 2. 按历史要素分类 | 第19-22页 |
| 3. 按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类 | 第22-23页 |
| (三) 历史图示的特点 | 第23-27页 |
| 1.系统性和形象性共有 | 第23-24页 |
| 2.概括性与直观性并存 | 第24-25页 |
| 3.科学性和艺术性统一 | 第25-27页 |
| 二、 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 第27-34页 |
| (一)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率 | 第27-28页 |
| (二) 有助于化难为易,解决难点,突出重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第28-29页 |
| (三) 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 | 第29-32页 |
| (四) 有助于教师理清上课思路,提高教学能力 | 第32-34页 |
| 三、 初中历史教学中图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 第34-43页 |
| (一) 图示的设计原则 | 第34-36页 |
| 1. 科学性原则 | 第34页 |
| 2. 直观性原则 | 第34-35页 |
| 3. 适用性原则 | 第35-36页 |
| (二) 图示的设计方法 | 第36-43页 |
| 1.常用的单个符号的设计方法 | 第36-37页 |
| 2.时间图示的设计方法 | 第37-38页 |
| 3. 方位图示的设计方法 | 第38-39页 |
| 4.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图示的设计方法 | 第39-40页 |
| 5. 结构型图示的设计方法 | 第40-41页 |
| 6. 体系型图示的设计方法 | 第41-42页 |
| 7.图表图示的设计方法 | 第42-43页 |
| 四、 图示在初中历史各课型中的应用方法 | 第43-51页 |
| (一) 新授课中的应用方法 | 第43-47页 |
| 1.预习环节 | 第43页 |
| 2.导入环节 | 第43-44页 |
| 3.新授环节 | 第44-46页 |
| 4.小结环节 | 第46页 |
| 5. 课后作业和练习 | 第46-47页 |
| (二) 复习课中的应用方法 | 第47-51页 |
| 1. 单元复习 | 第47-48页 |
| 2.期末复习 | 第48页 |
| 3.中考前综合复习 | 第48-51页 |
| 五、 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 第51-53页 |
| (一) 应与讲述法结合使用 | 第51页 |
| (二) 应与多媒体课件结合使用 | 第51页 |
| (三) 图示的使用应适量 | 第51-52页 |
| (四) 应注意图示教学法的局限性 | 第52-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注释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