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写作、修辞论文--翻译论文

《骆驼祥子》的被动结构及其英译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1页
导言第11-20页
   ·选题缘由第11-12页
   ·研究现状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12-16页
     ·研究现状第12-16页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16页
   ·选题意义第16-18页
     ·理论研究价值第16-17页
     ·实践指导作用第17-18页
   ·研究方法及语料说明第18-20页
     ·研究方法第18页
     ·语料说明第18-20页
一、《骆驼祥子》的被动结构第20-36页
   ·被动结构的分布第21-24页
   ·被动结构的构成第24-34页
     ·受事NP1第24-27页
     ·介词标记M第27-28页
     ·施事NP2第28-30页
     ·动词VP第30-34页
   ·小结第34-36页
二、《骆驼祥子》被动结构的英译第36-40页
   ·英译分为动词结构和其他结构第36-38页
   ·动词结构分为主动结构和被动结构第38-39页
   ·小结第39-40页
三、《骆驼祥子》被动结构英译为主动结构第40-56页
   ·主动结构的形式第40-44页
     ·动词意义一致第40-43页
     ·动词意义不一致第43-44页
   ·被动结构英译为主动结构的原因第44-55页
     ·句法方面的因素第46-51页
     ·语用方面的因素第51-54页
     ·语义方面的因素第54-55页
   ·小结第55-56页
四、《骆驼祥子》被动结构英译为被动结构第56-64页
   ·被动结构的形式第56-57页
   ·被动结构成分的处理方法第57-63页
     ·受事NP1的处理方法第58-59页
     ·介词标记M的处理方法第59页
     ·施事NP2的处理方法第59-60页
     ·动词VP的处理方法第60-63页
   ·小结第63-64页
五、汉英被动结构的差异及其成因第64-81页
   ·受事NP1的差异第64-68页
     ·NP1的出现频率不同第65-66页
     ·NP1的语义角色不同第66-68页
     ·直接受事和间接受事充当NP1的情况不同第68页
   ·介词标记M的差异第68-71页
     ·M对施事NP2的附着强度不同第69页
     ·M的功能不同第69-71页
     ·M的地位不同第71页
   ·施事NP2的差异第71-75页
     ·NP2的出现频率不同第71-74页
     ·"介词标记+NP2"出现的位置不同第74-75页
     ·"介词标记+NP2"受强调的程度不同第75页
   ·动词VP的差异第75-78页
     ·VP的功能不同第75页
     ·VP的结构特点不同第75-76页
     ·VP的信息容量不同第76-78页
   ·小结第78-81页
结语第81-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附录一第87-100页
附录二第100-101页
后记第101-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适应性研究
下一篇:英汉关系分句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