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教育公平视域中的“穷人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1章 引言第11-22页
   ·研究意义第11-14页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第11-12页
     ·教育公平强调要建立一个“亲近穷人的教育制度”第12-13页
     ·通过“穷人教育学”关照穷人教育的发展第13-14页
   ·相关研究第14-17页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第14-16页
     ·关于穷人教育问题第16-17页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7-18页
     ·研究思路第17-18页
     ·研究方法第18页
   ·概念界定第18-20页
     ·穷人经济学第18-19页
     ·穷人教育学第19页
     ·穷人教育第19-20页
   ·创新与不足第20-22页
     ·创新之处第20-21页
     ·不足之处第21-22页
第2章 中国教育史上教育向平民化发展的历史趋势第22-41页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第22-24页
     ·西周末年,教育下移民间第22页
     ·孔子首创私学,提倡“有教无类”第22-23页
     ·墨子站在平民阶层的立场上实现其“兼爱”理想第23-24页
   ·封建学制系统逐步向庶民子弟敞开一扇入学之门第24-29页
     ·统一的官学体系入学资格逐渐放宽第24-27页
     ·给教育注入活力的私学以自由受教向平民开放第27-28页
     ·早期书院的“出世”色彩闪现着教育平民化的光辉第28-29页
   ·科举制度为庶民士人实现求学目的提供一线光明第29-32页
     ·唐代进士科举的通榜与公荐给予平民阶层更多的机遇第29-30页
     ·宋代以日趋严格完善的科举考试选拔清寒之士第30-31页
     ·明清科举的制度化使中下阶层形成自觉求学之风第31-32页
   ·近代平民教育思潮的兴起第32-38页
     ·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平民教育思潮第32-33页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第33-35页
     ·梁漱溟以社会为本位的民众教育观第35-36页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理论第36-38页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工农教育及其意义第38-41页
     ·建国初期工农教育的开展状况第38-39页
     ·建国初期开展工农教育的意义第39-41页
第3章 教育公平视域中的“穷人教育”问题第41-51页
   ·教育公平的基本涵义第41-43页
     ·“公平”的含义第41-42页
     ·教育公平的内涵第42-43页
   ·教育公平的主要理论第43-46页
     ·起点公平第44页
     ·过程公平第44-45页
     ·结果公平第45页
     ·资源公平第45-46页
   ·教育公平更要亲近穷人教育第46-51页
     ·教育公平要求个体教育机会的均等以及教育的个性化第46-47页
     ·教育公平要求更新落后的教育理念、合理配置资源第47-49页
     ·教育公平强调教育要建立一个“亲近穷人的教育制度”第49-51页
第4章 “穷人教育学”的核心价值第51-60页
   ·“穷人教育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教育公平第51-54页
     ·当前教育中存在对穷人不公平的现象第51-53页
     ·教育的价值与“穷人教育学”的核心价值第53-54页
   ·“穷人教育学”的重点在于将教育政策和教育资源向穷人倾斜第54-56页
     ·将教育政策向穷人倾斜第54-55页
     ·将教育资源向穷人倾斜第55-56页
   ·“穷人教育学”的目的在于消灭贫穷,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第56-60页
     ·教育不应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第57-58页
     ·教育不应以发达地区和国家权力集中地区为中心第58页
     ·教育不应以有权有钱的家庭和人为中心第58-60页
第5章 “穷人教育学”的现实意义第60-68页
   ·国家要加快教师教育的发展以扭转西部教师资源的匮乏第60-63页
     ·加快教师教育的发展第60-61页
     ·关注教师,提高教师的待遇第61-63页
   ·社会要有一种志愿消除贫穷的精神和责任感第63-64页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推进教育的公平第63-64页
     ·调动社会力量,实现教育方式的多元化第64页
   ·师范学校加强对师范生的“师范”教育第64-66页
     ·树立为穷人服务的教育理念第65页
     ·做一个具有高素质的好教师第65-66页
   ·穷人自身的自觉与努力至关重要第66-68页
     ·人贫志不穷第66页
     ·树立全纳教育观第66-68页
结论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致谢第75-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走向自律的教育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使命之思考
下一篇:中国近代复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