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的缘起及其意义 | 第10-14页 |
·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 | 第14-17页 |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研究的方法与路径 | 第18-20页 |
第2章 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向度 | 第20-53页 |
·课改:基本之检视 | 第20-32页 |
·外部条件: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看课改 | 第20-24页 |
·所处地位:从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看课改 | 第24-26页 |
·内部本质:从课程观的争议看课改 | 第26-32页 |
·文化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第32-42页 |
·从文化向度定位课改的合理性依据 | 第32-38页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透视 | 第38-42页 |
·教育世界:文化视野下的全息景观 | 第42-53页 |
·教育世界的涵义、结构及其特征 | 第43-46页 |
·教育世界的文化本质与人文特质 | 第46-53页 |
第3章 教育世界的他律现象及其根源 | 第53-91页 |
·文化他律:人文主体性的缺失 | 第53-69页 |
·认识论范式下主体性哲学的困惑与症结 | 第53-61页 |
·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主体观与主体性原则之探析 | 第61-66页 |
·古典人文主体性的二律背反与近现代科技文明下的文化他律 | 第66-69页 |
·教育世界的他律现象 | 第69-84页 |
·“我是谁”的遗忘:教育世界的集体失语 | 第69-72页 |
·理性的工厂:教育世界的知识论化 | 第72-75页 |
·净土的污染:教育世界的商业化 | 第75-79页 |
·制度的牢笼:教育世界的异化 | 第79-82页 |
·非理性的洪水:教育世界的泛人本色彩 | 第82-84页 |
·教育世界他律的根源 | 第84-91页 |
·传统文化中人文主体的缺位与官本位主义的余毒 | 第84-86页 |
·近现代历程中科技理性的上升与人文精神的进一步沦丧 | 第86-88页 |
·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观的混乱与功利主义的抬头 | 第88-91页 |
第4章 教育世界的自律理想与现实努力 | 第91-106页 |
·文化自律:人文主体性的重建 | 第91-93页 |
·当代弘扬人文主体性重建的必要性 | 第91-92页 |
·当代人文主体性的新内涵 | 第92-93页 |
·教育世界的自律理想 | 第93-102页 |
·人文教育理想:思想家层面的诠释 | 第93-94页 |
·科教兴国战略:政府层面的诠释 | 第94-96页 |
·教育民主化思潮:公众层面的诠释 | 第96-98页 |
·教师专业化思潮:学校层面的诠释 | 第98-100页 |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教育自身的诠释 | 第100-102页 |
·教育世界的自律努力 | 第102-106页 |
·教育实验与改革浪潮 | 第102-103页 |
·教育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 第103页 |
·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参与 | 第103-104页 |
·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104页 |
·方兴未艾的中国文化热 | 第104-106页 |
第5章 课改愿景:走向自律中的教育世界 | 第106-127页 |
·教育世界:必要的乌托邦 | 第106-113页 |
·精神家园与净土情结:坚守多元文化中的教育自律 | 第106-110页 |
·展望中的教育景观:复归人文主体的教育世界 | 第110-113页 |
·教育世界:辩证的文化之转型 | 第113-117页 |
·工业文明下人类生存异化的历史合理性分析 | 第113-115页 |
·中国的社会转型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第115-117页 |
·教育世界:宏观的机制之构想 | 第117-119页 |
·文化的表层与内层相互建构的机制 | 第117-118页 |
·教育世界的中心与外围相互建构的机制 | 第118-119页 |
·教育世界:宏观的战略之建议 | 第119-127页 |
·致力于创生民族的、对话的现代教育世界话语 | 第119-123页 |
·致力于构建民族的、大众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 | 第123-127页 |
结束语 | 第127-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