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Реферат | 第8-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本课题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第12-13页 |
(一) 本课题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二)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3页 |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一章 词汇理据性一般理论研究 | 第15-25页 |
一、关于符号的任意性与可释性 | 第15-18页 |
二、词汇理据性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三、词汇理据性的分类 | 第19-22页 |
四、词汇理据性的特征 | 第22-23页 |
(一) 表现特征多样 | 第22页 |
(二) 透明理据非透明 | 第22页 |
(三) 民族文化制约 | 第22页 |
(四) 语源消失现象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俄汉语简单词的词汇理据性对比 | 第25-39页 |
一、俄汉语简单词的界定 | 第25-26页 |
(一) 俄语简单词的界定 | 第25页 |
(二) 汉语简单词的界定 | 第25-26页 |
二、俄语简单词的词汇理据性 | 第26-29页 |
(一) 语音理据 | 第26-28页 |
(二) 词源理据 | 第28页 |
(三) 语义理据 | 第28-29页 |
三、汉语简单词的词汇理据性 | 第29-36页 |
(一) 语音理据 | 第29-31页 |
(二) 形—义理据 | 第31-33页 |
(三) 形—音—义三位一体 | 第33-35页 |
(四) 语义理据 | 第35-36页 |
四、俄汉语简单词的词汇理据性对比 | 第36-38页 |
(一) 共性体现 | 第36-37页 |
(二) 个性体现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俄汉语派生词的词汇理据性对比 | 第39-52页 |
一、俄汉语派生词的界定 | 第39-41页 |
(一) 俄语派生词的界定 | 第39页 |
(二) 汉语派生词的界定 | 第39-41页 |
二、俄语派生词的词汇理据性 | 第41-45页 |
(一) 构词理据 | 第41-44页 |
(二) 语义理据 | 第44-45页 |
三、汉语派生词的词汇理据性 | 第45-49页 |
(一) 构词理据 | 第45-49页 |
(二) 语义理据 | 第49页 |
四、俄汉语派生词的词汇理据性对比 | 第49-50页 |
(一) 共性体现 | 第49-50页 |
(二) 个性体现 | 第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俄汉语合成词的词汇理据性对比 | 第52-60页 |
一、俄汉语合成词的界定 | 第52-53页 |
(一) 俄语合成词的界定 | 第52页 |
(二) 汉语合成词的界定 | 第52-53页 |
二、俄语合成词的词汇理据性 | 第53-55页 |
(一) 构词理据 | 第53-55页 |
(二) 语义理据 | 第55页 |
三、汉语合成词的词汇理据性 | 第55-58页 |
(一) 构词理据 | 第55-57页 |
(二) 语义理据 | 第57-58页 |
四、俄汉语合成词的词汇理据性对比 | 第58-59页 |
(一) 共性体现 | 第58页 |
(二) 个性体现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俄汉语词汇理据性研究的认知视角 | 第60-66页 |
一、符号的象似性 | 第60-61页 |
(一) 概念理解 | 第60页 |
(二) 表现形式 | 第60-61页 |
二、词汇理据性的认知机制 | 第61-63页 |
(一) 认知概说 | 第61页 |
(二) 隐喻的认知机制 | 第61-62页 |
(三) 换喻的认知机制 | 第62-63页 |
三、俄汉语词汇的认知理据对比 | 第63-64页 |
(一) 共性体现 | 第63-64页 |
(二) 个性体现 | 第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