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2.1 流动儿童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2.1.1 流动儿童界定 | 第11页 |
2.1.2 流动儿童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2.2 歧视知觉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2.2.1 歧视知觉的内涵 | 第13页 |
2.2.2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2.2.3 歧视知觉的测量 | 第14页 |
2.3 希望感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2.3.1 希望的内涵 | 第14-16页 |
2.3.2 希望感的测量 | 第16页 |
2.3.3 流动儿童希望感相关研究 | 第16页 |
2.4 学习倦怠感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2.4.1 学习倦怠感内涵 | 第16-17页 |
2.4.2 学习倦怠感的测量 | 第17页 |
2.4.3 学习倦怠感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2.5 歧视知觉、希望感与学习倦怠感的关系研究 | 第18-19页 |
2.5.1 歧视知觉与学习倦怠感的关系 | 第18页 |
2.5.2 歧视知觉与希望感的关系 | 第18页 |
2.5.3 希望感与学习倦怠感的关系 | 第18-19页 |
2.6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19-20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0-22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0页 |
3.3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3.4 研究工具 | 第21页 |
3.4.1 歧视知觉问卷 | 第21页 |
3.4.2 儿童希望量表 | 第21页 |
3.4.3 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 | 第21页 |
3.5 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2-30页 |
4.1 流动儿童个体歧视知觉的特点 | 第22-23页 |
4.1.1 流动儿童个体歧视知觉的性别差异 | 第22页 |
4.1.2 流动儿童个体歧视知觉的年级差异 | 第22页 |
4.1.3 流动儿童个体歧视知觉的独生子女差异 | 第22-23页 |
4.1.4 流动儿童个体歧视知觉的寄宿差异 | 第23页 |
4.2 流动儿童希望感的特点 | 第23-25页 |
4.2.1 流动儿童希望感的性别差异 | 第23-24页 |
4.2.2 流动儿童希望感的年级差异 | 第24页 |
4.2.3 流动儿童希望感的独生子女差异 | 第24-25页 |
4.2.4 流动儿童希望感的寄宿差异 | 第25页 |
4.3 流动儿童学习倦怠的特点 | 第25-27页 |
4.3.1 流动儿童学习倦怠的性别差异 | 第25-26页 |
4.3.2 流动儿童学习倦怠的年级差异 | 第26页 |
4.3.3 流动儿童学习倦怠的独生子女差异 | 第26-27页 |
4.3.4 流动儿童学习倦怠的寄宿差异 | 第27页 |
4.4 流动儿童个体歧视知觉、希望感与学习倦怠相关关系 | 第27-28页 |
4.5 流动儿童希望感在个体歧视知觉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28-30页 |
5 讨论分析 | 第30-34页 |
5.1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希望感和学习倦怠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 第30-31页 |
5.2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希望感、学习倦怠感三因素间的相关分析 | 第31-32页 |
5.3 流动儿童希望感在个体歧视知觉与学习倦怠之间中介作用分析 | 第32-34页 |
6 教育建议 | 第34-36页 |
6.1 给学校建议 | 第34页 |
6.2 给家长建议 | 第34-3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36-38页 |
7.1 结论 | 第36页 |
7.2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附录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