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全纳教育的概念 | 第12页 |
1.2 全纳教育的安置目标 | 第12-13页 |
1.2.1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个别化教育 | 第12-13页 |
1.2.2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 第13页 |
1.2.3 在教学中发挥同伴指导的优势 | 第13页 |
1.3 全纳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1.3.1 全纳教育的国外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1.3.2 全纳教育的国内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1.4 全纳教育态度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4.1 普通教育教师全纳教育态度研究 | 第16页 |
1.4.2 特殊教育教师全纳教育态度研究 | 第16-17页 |
1.4.3 教育行政人员全纳教育态度研究 | 第17-18页 |
1.4.4 学生同伴全纳教育态度研究 | 第18页 |
1.4.5 家长全纳教育态度研究 | 第18-19页 |
1.4.6 大学生全纳教育态度研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问题提出 | 第20-24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2.1.1 全纳教育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 第20页 |
2.1.2 大学生在全纳教育实施中的重要意义 | 第20-21页 |
2.2 研究假设 | 第21页 |
2.3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第21页 |
2.4 研究意义 | 第21-24页 |
2.4.1 理论意义 | 第22页 |
2.4.2 实践意义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研究一:全纳教育态度问卷适用性分析 | 第24-30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3.2 研究过程 | 第24-25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3.2.3 量表的修订 | 第25页 |
3.2.4 数据分析 | 第2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3.3.1 项目分析 | 第25-26页 |
3.3.2 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6-28页 |
3.3.3 信度分析 | 第28页 |
3.4 讨论 | 第28-29页 |
3.4.1 大学生全纳教育量表分析 | 第28-29页 |
3.4.2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29页 |
3.4.3 全纳教育态度量表的用途和价值 | 第29页 |
3.5 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研究二:大学生全纳教育态度调查 | 第30-40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4.2 研究过程 | 第30-31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30-31页 |
4.2.3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4.3 研究结果 | 第31-37页 |
4.3.1 大学生对不同障碍类型的态度分析 | 第31-34页 |
4.3.2 大学生全纳教育态度的差异分析 | 第34-37页 |
4.4 讨论 | 第37-39页 |
4.4.1 大学生对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的态度分析 | 第37-38页 |
4.4.2 大学生全纳教育态度差异分析 | 第38-39页 |
4.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0-46页 |
5.1 结论 | 第40页 |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0-41页 |
5.3 建议 | 第41-43页 |
5.3.1 加强全纳教育宣传推广,改善大学生的全纳教育态度 | 第41-42页 |
5.3.2 完善全纳教育立法,从政策法规上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态度 | 第42页 |
5.3.3 高校培养中应增设全纳教育相关课程并加强全纳教育的普及 | 第42-43页 |
5.3.4 加快全纳教育模式发展进程,以实际效果改善大学生的态度 | 第43页 |
5.4 研究展望 | 第43-46页 |
5.4.1 扩大研究对象样本容量 | 第43-44页 |
5.4.2 针对某一具体障碍类型学生全纳教育态度进行研究 | 第44页 |
5.4.3 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