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堵状态下城市桥梁与汽车的共振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 第11-12页 |
1.1.2 汽车拥堵对城市桥梁的不利影响 | 第12-13页 |
1.1.3 桥梁结构共振破坏的实例 | 第13-14页 |
1.2 车桥振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 研究课题来源及意义 | 第18-19页 |
1.3.1 研究课题来源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结构共振理论及理想模型算例 | 第21-39页 |
2.1 结构共振理论 | 第21-25页 |
2.1.1 结构共振条件 | 第21-22页 |
2.1.2 结构共振下的响应 | 第22-24页 |
2.1.3 共振下的力平衡关系 | 第24页 |
2.1.4 共振稳态运动时能量转换关系 | 第24-25页 |
2.2 多自由度体系理想模型共振算例 | 第25-31页 |
2.2.1 多自由体系的动力特性 | 第26页 |
2.2.2 多自由体系算例强迫振动荷载 | 第26-27页 |
2.2.3 模型算例的动载响应 | 第27-31页 |
2.3 模型算例共振稳态响应 | 第31-36页 |
2.3.1 荷载一下模型算例共振稳态反应 | 第32-34页 |
2.3.2 荷载二下模型实例共振稳态反应 | 第34-36页 |
2.4 共振荷载的传递作用 | 第36-38页 |
2.4.1 共振荷载传递模型 | 第36-37页 |
2.4.2 共振荷载传递作用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某三跨连续梁桥堵车荷载工况 | 第39-61页 |
3.1 桥梁实例工程概况 | 第39-40页 |
3.2 桥梁实例的固有振动 | 第40-47页 |
3.2.1 桥梁的动力平衡方程 | 第40-41页 |
3.2.2 桥梁结构的阻尼 | 第41-43页 |
3.2.3 桥梁动力有限元模型 | 第43-44页 |
3.2.4 桥梁实例的固有振型及自振频率 | 第44-47页 |
3.3 堵车状态下的车辆荷载 | 第47-52页 |
3.3.1 怠速状态下的汽车动载 | 第47-50页 |
3.3.2 堵车状态下的汽车静载 | 第50-52页 |
3.4 桥梁实例堵车荷载工况的选取 | 第52-59页 |
3.4.1 堵车工况的荷载取值 | 第53-54页 |
3.4.2 堵车工况车桥共振的条件 | 第54页 |
3.4.3 本桥梁实例的堵车工况 | 第54-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连续梁桥在堵车状态下的共振响应 | 第61-77页 |
4.1 桥梁堵车的静力荷载效应 | 第62-64页 |
4.1.1 双向堵车静载效应 | 第62-63页 |
4.1.2 单向堵车静载效应 | 第63-64页 |
4.2 桥梁堵车动荷载谐响应分析 | 第64-73页 |
4.2.1 工况一(GK1)谐响应分析 | 第64-65页 |
4.2.2 工况二(GK2)谐响应分析 | 第65-66页 |
4.2.3 工况三(GK3)谐响应分析 | 第66-68页 |
4.2.4 工况四(GK4)谐响应分析 | 第68-69页 |
4.2.5 工况五(GK5)谐响应分析 | 第69-70页 |
4.2.6 工况六(GK6)谐响应分析 | 第70-71页 |
4.2.7 工况七(GK7)谐响应分析 | 第71-73页 |
4.3 桥梁堵车动荷载瞬态动力分析 | 第73-76页 |
4.3.1 工况一(GK1)瞬态响应 | 第74页 |
4.3.2 工况三(GK3)瞬态响应 | 第74-75页 |
4.3.3 工况四(GK4)瞬态响应 | 第75-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结构体系对堵车共振响应的影响 | 第77-89页 |
5.1 简支梁桥的共振效应 | 第77-80页 |
5.1.1 简支梁桥堵车状态的静力效应 | 第77-78页 |
5.1.2 简支梁桥的自振特性 | 第78-79页 |
5.1.3 简支梁桥堵车共振响应 | 第79-80页 |
5.2 连续刚构桥的共振效应 | 第80-85页 |
5.2.1 连续刚构桥堵车状态的静力效应 | 第81-82页 |
5.2.2 连续刚构桥的自振特性 | 第82-83页 |
5.2.3 连续刚构桥堵车共振响应 | 第83-85页 |
5.3 三种桥型共振效应的比较 | 第85-87页 |
5.4 堵车共振对城市桥梁的影响 | 第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89-90页 |
展望与设想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附件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