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一、本土情怀:对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的关注 | 第9-10页 |
二、现实困惑:W老师为什么不了解新课程改革? | 第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二、现有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过程 | 第15-21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15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四、研究过程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21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W老师的成长“素描图” | 第23-31页 |
第一节 家庭环境 | 第23-25页 |
一、家道中落,安守本分 | 第23-24页 |
二、父母的教诲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求学经历 | 第25-27页 |
一、从“不认头”到名列前茅 | 第25-26页 |
二、英语成为升学的“拦路虎” | 第26页 |
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 第26-27页 |
第三节 教师生涯掠影 | 第27-31页 |
一、民办教师艰难的“转正”之路 | 第27-28页 |
二、热爱学生,热爱教学工作 | 第28-29页 |
三、W老师和他经历的教育改革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从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民办教师政策下的个体命运选择 | 第31-46页 |
第一节 成为一名民办教师 | 第32-36页 |
一、中考失败 | 第32-33页 |
二、S省最后一批民办教师 | 第33-36页 |
第二节 民办教师的教学生活 | 第36-41页 |
一、满腔热情投入教学工作,成绩斐然 | 第36-39页 |
二、遭遇打击依然热爱教学工作,向往“转正” | 第39-41页 |
第三节 曲折的“转正”之路 | 第41-46页 |
一、“转正”希望渺茫,尝试投笔从戎 | 第41-42页 |
二、机会来临,如愿以偿 | 第42-46页 |
第四章 轰轰烈烈与浅尝辄止:W老师对国家教育改革的解构 | 第46-59页 |
第一节 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改革 | 第46-53页 |
一、语文老师教起了音体美劳 | 第46-48页 |
二、《素质教育考查标准》被“翻烂”了 | 第48-51页 |
三、素质教育改革“只搞形式”还是“越搞越好”? | 第51-53页 |
第二节 浅尝辄止的新课程改革 | 第53-59页 |
一、新课程改革“只是走了一个形式” | 第53-55页 |
二、乡村教师对国家教育改革的解构方式 | 第55-59页 |
第五章 危机与成长:地方教育改革与W老师的“淘汰危机”及“专业发展” | 第59-71页 |
第一节 惊心动魄的教师聘请制改革 | 第59-63页 |
一、D县教师聘请制改革的实施背景 | 第59-61页 |
二、W老师所经历的教师聘请制改革 | 第61-63页 |
第二节 有效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Z局长的“大手笔” | 第63-71页 |
一、“唯一一个走遍全县学校的教育局长” | 第63-64页 |
二、“这十二天的收获比以前所有的培训都要大” | 第64-67页 |
三、昙花一现:Z局长教育改革的终结 | 第67-68页 |
四、地方教育改革中的“淘汰危机”与“专业发展平台” | 第68-71页 |
第六章 研究结果、结论与建议 | 第71-77页 |
第一节 研究结果 | 第71-75页 |
一、宏观分析框架的建构及研究结果 | 第71-73页 |
二、微观分析框架的建构及研究结果 | 第73-75页 |
第二节 主要结论与建议 | 第75-77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75页 |
二、主要建议 | 第75-77页 |
结语:未竟的教育改革、未竟的生活与未竟的研究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83页 |
后记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