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保健食品论文

螺旋藻中活性物质的提取、性能及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2-27页
    1.1 螺旋藻概述第12-15页
        1.1.1 螺旋藻作为食物的历史由来第12页
        1.1.2 螺旋藻的生物学性质第12-14页
        1.1.3 螺旋藻应用实例及前景第14-15页
    1.2 螺旋藻多糖提取及其功能特性第15-18页
        1.2.1 多糖提取第15页
        1.2.2 多糖的分离纯化第15-16页
        1.2.3 多糖的功能特性第16-18页
    1.3 螺旋藻多酚的提取及其功能特性第18-22页
        1.3.1 多酚类物质提取第18-19页
        1.3.2 多酚的分离纯化第19-20页
        1.3.3 多酚的功能特性第20-22页
    1.4 酪氨酸酶第22-24页
        1.4.1 酪氨酸酶简介第22页
        1.4.2 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应用第22-24页
    1.5 天然提取物对鲜切水果保鲜效果的研究第24-25页
    1.6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5-27页
        1.6.1 选题意义第25页
        1.6.2 研究内容第25-27页
第2章 螺旋藻多糖的提取、性能及应用第27-37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7-28页
        2.1.1 实验材料第27页
        2.1.2 实验主要试剂第27-28页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28页
    2.2 实验方法第28-31页
        2.2.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硫酸-蒽酮法)第28-29页
        2.2.2 螺旋藻多糖提取物的制备与纯化第29页
        2.2.3 螺旋藻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第29-30页
        2.2.4 螺旋藻多糖对酪氨酸酶活性研究第30-31页
        2.2.5 多糖效应物对DPPH自由基活性的测定第3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1-36页
        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第31-32页
        2.3.2 螺旋藻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第32-33页
        2.3.3 螺旋藻多糖酶动力学实验第33-35页
        2.3.4 螺旋藻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结果分析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螺旋藻多酚物质的提取、性能及应用第37-4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7-38页
        3.1.1 实验材料第37页
        3.1.2 实验主要试剂第37-38页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38页
    3.2 实验方法第38-40页
        3.2.1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8页
        3.2.2 螺旋藻多酚类物质的制备与纯化第38-39页
        3.2.3 提取物的鉴定第39页
        3.2.4 香豆酸酶动力学实验第39页
        3.2.5 香豆酸对DPPH自由基活性的测定第39-4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0-46页
        3.3.1 标准曲线第40-41页
        3.3.2 螺旋藻多酚类物质提取工艺的研究第41-43页
        3.3.3 提取物结构鉴定第43页
        3.3.4 香豆酸酶动力学实验第43-45页
        3.3.5 香豆酸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研究第45-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螺旋藻多糖保鲜效果评价第47-5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4.1.1 实验材料第47页
        4.1.2 实验主要试剂第47-48页
        4.1.3 试剂盒及所需溶液配制方法第48-49页
        4.1.4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49页
    4.2 实验方法第49-50页
        4.2.1 原材料处理第49页
        4.2.2 褐变度(BD)测定第49页
        4.2.3 试剂盒测试第49-50页
        4.2.4 总酚含量测定第50页
        4.2.5 数据统计分析第5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0-57页
        4.3.1 褐变度变化趋势第50-52页
        4.3.2 蛋白含量变化趋势第52页
        4.3.3 蔗糖含量变化趋势第52-53页
        4.3.4 Vc含量变化趋势第53-54页
        4.3.5 GSH含量变化趋势第54页
        4.3.6 POD活性变化趋势第54-55页
        4.3.7 SOD活性变化趋势第55-56页
        4.3.8 PPO活性变化趋势第56页
        4.3.9 总酚含量变化趋势第56-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58-60页
    5.1 总结第58页
    5.2 创新点第58-59页
    5.3 展望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70页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鲛鱼的生物胺控制与保鲜方法研究
下一篇:抗链格孢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对库尔勒香梨品质及生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