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研究目的及价值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3.2 研究价值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2章 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音乐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20-30页 |
2.1 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音乐教育概述 | 第20-24页 |
2.1.1 音乐人类学 | 第20-21页 |
2.1.2 民族音乐 | 第21-22页 |
2.1.3 民族音乐教育 | 第22-23页 |
2.1.4 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音乐教育 | 第23页 |
2.1.5 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音乐教学 | 第23-24页 |
2.2 音乐人类学的视野下的民族音乐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24-30页 |
2.2.1 音乐的历史观 | 第24-25页 |
2.2.2 音乐的价值观 | 第25-27页 |
2.2.3 音乐的文化观 | 第27-30页 |
第3章 传统的初中民族音乐教学现状研究 | 第30-42页 |
3.1 初中民族音乐教学问卷调查 | 第30-32页 |
3.1.1 调查目的 | 第30-31页 |
3.1.2 调查对象 | 第31页 |
3.1.3 调查方法 | 第31页 |
3.1.4 调查问卷设计 | 第31-32页 |
3.2 调查结果总结 | 第32-36页 |
3.2.1 学生层面 | 第33-34页 |
3.2.2 教师层面 | 第34-35页 |
3.2.3 教材及其他层面 | 第35-36页 |
3.3 传统的初中民族音乐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 | 第36-42页 |
3.3.1 传统民族音乐教学中“文化观”的缺失 | 第36-39页 |
3.3.2 传统的民族音乐教学课型中缺少特色的学科理论支撑 | 第39页 |
3.3.3 传统的民族音乐教学中缺乏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 第39-40页 |
3.3.4 传统的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学模式陈旧且单一 | 第40-42页 |
第4章 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初中民族音乐教学对策研究 | 第42-56页 |
4.1 树立“文化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文化”教学观 | 第42-44页 |
4.2 将音乐人类学“濡化”的理念引入民族音乐教学课型之中 | 第44-48页 |
4.2.1“民歌——余音绕梁” | 第44-45页 |
4.2.2“民族器乐——丝竹相和” | 第45-46页 |
4.2.3“戏曲、说唱音乐——韵腔之味” | 第46页 |
4.2.4“民族舞蹈——刚柔相济” | 第46-47页 |
4.2.5“本土音乐——乡音乡情” | 第47-48页 |
4.3 灵活运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进行初中民族音乐教学 | 第48-51页 |
4.3.1 田野调查法 | 第48-49页 |
4.3.2 文化体验法 | 第49-50页 |
4.3.3 创造性教学法 | 第50-51页 |
4.4 构建以“声音、概念及行为”为模型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 | 第51页 |
4.5 教学案例分析 | 第51-56页 |
4.5.1 朝鲜族民族《阿里郎》教学案例分析 | 第51-53页 |
4.5.2《粉墨登场,学唱潮剧》教学案例分析 | 第53-56页 |
第5章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附录B:朝鲜族民歌《阿里郎》谱例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