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7页 |
1.1 淀粉特性研究概述 | 第12-15页 |
1.1.1 淀粉组成 | 第12-13页 |
1.1.2 淀粉形态 | 第13-14页 |
1.1.3 淀粉结构 | 第14-15页 |
1.1.4 淀粉糊化特性 | 第15页 |
1.2 糯小麦概述 | 第15-17页 |
1.2.1 糯小麦产生及性质 | 第15-16页 |
1.2.2 糯小麦应用 | 第16-17页 |
1.3 微波加热机理及其特点 | 第17-18页 |
1.3.1 微波加热机理 | 第17-18页 |
1.3.2 微波加热特点 | 第18页 |
1.4 羧甲基淀粉研究概况 | 第18-22页 |
1.4.1 羧甲基淀粉概述 | 第18页 |
1.4.2 羧甲基淀粉的制备方法 | 第18-20页 |
1.4.2.1 水媒法 | 第19页 |
1.4.2.2 溶剂法 | 第19页 |
1.4.2.3 干法 | 第19-20页 |
1.4.3 羧甲基淀粉的应用 | 第20-22页 |
1.4.3.1 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3.2 医药卫生方面的应用 | 第21页 |
1.4.3.3 日化工业中的应用 | 第21页 |
1.4.3.4 石油钻井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3.5 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 第22页 |
1.4.3.6 纺织印染方面的应用 | 第22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1.8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8页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7-29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2.1.2 试验试剂 | 第27-28页 |
2.1.3 试验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9-38页 |
2.2.1 淀粉的提取与纯化 | 第29-30页 |
2.2.1.1 糯小麦淀粉的提取 | 第29页 |
2.2.1.2 糯小麦淀粉的纯化 | 第29页 |
2.2.1.3 不同粒径淀粉颗粒(A、B 型)的分离 | 第29-30页 |
2.2.1.4 淀粉颗粒的形貌观察 | 第30页 |
2.2.1.5 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样品的粒度分布特点 | 第30页 |
2.2.2 淀粉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30-32页 |
2.2.2.1 淀粉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2.2.2.2 淀粉灰分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2.2.2.3 淀粉总脂肪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2.2.2.4 淀粉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2.2.2.5 淀粉细度的测定 | 第31页 |
2.2.2.6 淀粉白度的测定 | 第31页 |
2.2.2.7 淀粉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2.2.3 糯小麦羧甲基淀粉的微波合成 | 第32-34页 |
2.2.3.1 合成方法 | 第32页 |
2.2.3.2 反应原理 | 第32页 |
2.2.3.3 微波合成糯小麦羧甲基淀粉的单因素试验 | 第32-33页 |
2.2.3.4 微波合成糯小麦羧甲基淀粉的响应面试验 | 第33页 |
2.2.3.5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33页 |
2.2.3.6 验证试验结果 | 第33-34页 |
2.2.3.7 方法2 合成羧甲基淀粉的取代度测定结果 | 第34页 |
2.2.4 糯小麦羧甲基淀粉取代度的测定(酸化法) | 第34页 |
2.2.5 糯小麦羧甲基淀粉结构测定 | 第34-35页 |
2.2.5.1 电镜扫描(SEM) | 第34页 |
2.2.5.2 红外扫描(IR) | 第34-35页 |
2.2.5.3 核磁共振(HNMR) | 第35页 |
2.2.6 糯小麦羧甲基淀粉性能研究 | 第35-36页 |
2.2.6.1 透明度的测定 | 第35页 |
2.2.6.2 冻融稳定性测定 | 第35页 |
2.2.6.3 抗老化性能测定 | 第35页 |
2.2.6.4 糯小麦羧甲基淀粉流变学性质的研究 | 第35-36页 |
2.2.7 结冷胶-糯小麦羧甲基淀粉复配体系的制备 | 第36页 |
2.2.8 结冷胶-羧甲基糯小麦淀粉复配体系的流变性质研究 | 第36-38页 |
2.2.8.1 温度对体系粘度的影响 | 第36页 |
2.2.8.2 pH 对体系粘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2.2.8.3 盐离子浓度对体系粘度的影响 | 第37页 |
2.2.8.4 剪切速率和剪切时间对体系粘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8-69页 |
3.1 淀粉的提取和纯化结果 | 第38-39页 |
3.2 糯小麦淀粉不同粒径颗粒形貌观察 | 第39-40页 |
3.3 糯小麦淀粉粒径分布特点 | 第40-41页 |
3.4 淀粉指标测定结果 | 第41-45页 |
3.4.1 淀粉中水分测定结果 | 第41-42页 |
3.4.2 淀粉中灰分测定结果 | 第42页 |
3.4.3 淀粉中总脂肪含量测定结果 | 第42页 |
3.4.4 淀粉中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2-43页 |
3.4.5 淀粉细度测定结果 | 第43页 |
3.4.6 淀粉白度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3.4.7 淀粉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结果 | 第44-45页 |
3.4.8 小结 | 第45页 |
3.5 糯小麦羧甲基淀粉的微波合成 | 第45-55页 |
3.5.1 单因素试验 | 第45-47页 |
3.5.1.1 辐射时间对取代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1.2 乙醇用量对取代度的影响 | 第46页 |
3.5.1.3 氢氧化钠用量对取代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3.5.1.4 一氯乙酸用量对取代度的影响 | 第47页 |
3.5.2 响应面分析 | 第47-53页 |
3.5.2.1 反应时间A 与氢氧化钠用量C 对取代度的交互影响 | 第50页 |
3.5.2.2 反应时间A 与一氯乙酸用量D 对取代度的交互影响 | 第50-51页 |
3.5.2.3 乙醇用量B 与氢氧化钠用量C 对取代度的交互影响 | 第51-52页 |
3.5.2.4 乙醇用量B 与一氯乙酸用量D 对取代度的交互影响 | 第52-53页 |
3.5.2.5 氢氧化钠用量C 和一氯乙酸用量D 对取代度的交互影响 | 第53页 |
3.5.3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53-54页 |
3.5.4 验证试验 | 第54-55页 |
3.5.5 方法2 极稀溶液中合成羧甲基淀粉结果 | 第55页 |
3.6 糯小麦羧甲基淀粉结构的测定结果 | 第55-60页 |
3.6.1 电镜扫描结果 | 第55-56页 |
3.6.2 红外扫描结果 | 第56-57页 |
3.6.3 核磁共振试验结果 | 第57-60页 |
3.6.3.1 图谱分析 | 第57-59页 |
3.6.3.2 取代度的确定 | 第59-60页 |
3.6.3.3 取代基的分布 | 第60页 |
3.7 不同取代度糯小麦羧甲基淀粉性质的测定结果 | 第60-64页 |
3.7.1 淀粉及其羧甲基淀粉糊透明度 | 第60-61页 |
3.7.2 淀粉及其羧甲基淀粉冻融稳定性 | 第61页 |
3.7.3 抗老化能力 | 第61-62页 |
3.7.4 淀粉及其羧甲基淀粉糊RVA 测定结果 | 第62-63页 |
3.7.5 淀粉及其羧甲基淀粉糊DSC 测定结果 | 第63-64页 |
3.8 结冷胶-糯小麦羧甲基淀粉复配体系流变学结果 | 第64-69页 |
3.8.1 结冷胶-糯小麦羧甲基淀粉复配体系粘度测定结果 | 第64-65页 |
3.8.2 不同温度对复配体系粘度的影响 | 第65页 |
3.8.3 不同pH 对复配体系的粘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3.8.4 盐离子浓度对复配体系的粘度的影响 | 第66-67页 |
3.8.5 不同剪切速率对复配体系的粘度的影响 | 第67-69页 |
第四章 复配体系在果冻制作过程中的应用 | 第69-80页 |
4.1 试验材料和试剂 | 第69页 |
4.2 方法步骤 | 第69-70页 |
4.2.1 工艺流程 | 第69页 |
4.2.2 橙汁的制取 | 第69页 |
4.2.3 糖,酸的加入 | 第69页 |
4.2.4 调配 | 第69-70页 |
4.2.5 果冻品质的检测方法 | 第70页 |
4.2.5.1 果冻强度的测定 | 第70页 |
4.2.5.2 果冻持水性的测定 | 第70页 |
4.3 单因素试验 | 第70-73页 |
4.3.1 橙汁用量的确定 | 第70-71页 |
4.3.2 白砂糖用量 | 第71页 |
4.3.3 柠檬酸用量 | 第71页 |
4.3.4 复配胶量及比例的确定 | 第71-73页 |
4.4 正交试验 | 第73-79页 |
4.4.1 糯小麦CMS 与结冷胶比例为2:1 时,最佳果冻配方选择 | 第74-75页 |
4.4.2 糯小麦CMS 与结冷胶比例为3:1 时,最佳果冻配方选择 | 第75-77页 |
4.4.3 糯小麦CMS 与结冷胶比例为4:1 时,最佳果冻配方选择 | 第77-79页 |
4.5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个人简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