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汉字教学模式--针对非汉字圈的汉语初学者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对外汉字教学的发展 | 第9-10页 |
·对外汉字教学面临的困境 | 第10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3页 |
·现有主要汉字教学模式分析 | 第11-12页 |
·探讨新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本文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 第13-14页 |
·本文的研究范围 | 第13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支架式汉字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支架式理论 | 第14-18页 |
·支架式理论的来源 | 第14-15页 |
·支架式理论的核心概念 | 第15-16页 |
·支架式理论的操作步骤 | 第16-17页 |
·支架式理论的应用情况 | 第17-18页 |
·对外汉字教学的部件教学理论 | 第18-20页 |
·对外汉字部件教学理论的提出 | 第18页 |
·对外汉字部件教学理论的发展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初级汉字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和顺序 | 第20-27页 |
·初级支架式汉字教学的课程设置 | 第20-21页 |
·初级支架式汉字教学的教学目标 | 第21页 |
·初级汉字教学的教学内容 | 第21-24页 |
·初级汉字教学的识字量 | 第21-23页 |
·初级汉字教学的汉字知识 | 第23页 |
·初级汉字教学的汉字能力培养 | 第23-24页 |
·初级汉字教学的教学顺序 | 第24-27页 |
·汉字字形及精读课汉字编排顺序分析 | 第24-25页 |
·汉字的教学顺序分析 | 第25-27页 |
第四章 支架式汉字教学的操作程序 | 第27-33页 |
·支架式教学的操作程序 | 第27-28页 |
·汉字的笔画和结构教学实例 | 第28-30页 |
·复习旧知识———寻找搭建支架的教学情境 | 第28-29页 |
·问题引导,进入情景 | 第29页 |
·协作学习———渐撤支架、形成动态支架 | 第29-30页 |
·效果评价———撤掉支架、形成知识体系 | 第30页 |
·“基本字”教学实例 | 第30-31页 |
·利用“支架”推动教学发展 | 第30页 |
·协作学习——渐撤支架、形成动态支架 | 第30-31页 |
·效果评价———撤掉支架、形成知识体系 | 第31页 |
·合体字教学实例 | 第31-33页 |
·寻找搭建支架的教学情境 | 第31页 |
·搭建支架 | 第31-32页 |
·协作学习 | 第32页 |
·效果评价———撤掉支架、形成知识体系 | 第32-33页 |
第五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33-39页 |
·运用汉字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次课堂实践研究 | 第33-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4-35页 |
·运用汉字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长期教学的实践研究 | 第35-37页 |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被试 | 第35页 |
·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35-36页 |
·实践结果及分析 | 第36-37页 |
·调查问卷分析 | 第37页 |
·对以上两次实践研究的总体分析 | 第37-39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39-42页 |
·对汉字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 第39页 |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 第39-40页 |
·切实保证了先语后文 | 第40页 |
·课堂形式丰富多彩 | 第40页 |
·教和学的开放性 | 第40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48页 |
附录一、《922 字写认读字表》 | 第42-43页 |
附录二、《初级汉字578 字读写表》 | 第43-44页 |
附录三、期终测试试卷 | 第44-47页 |
附录四、问卷调查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