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原因及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本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2-14页 |
·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本文的研究视角 | 第14页 |
·本文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本文的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第二章 “A 就A”中常项和变项的多角度分析 | 第16-29页 |
·变项 A 的多角度分析 | 第16-25页 |
·变项A 的语法分析 | 第16-22页 |
·变项A 的语义分析 | 第22-25页 |
·常项“就”的多角度分析 | 第25-29页 |
·“就”的性质和功能 | 第25-26页 |
·“就”的韵律特点 | 第26-27页 |
·“就”的隐现 | 第27-29页 |
第三章“A 就A”的构式分析 | 第29-40页 |
·“A 就A”的构式义及其分类 | 第30-38页 |
·“A 就A”的构式义及其证明 | 第32-33页 |
·主观宽容义的层级分类 | 第33-38页 |
·宽容义的层级与主语及A 的类型 | 第38-40页 |
·宽容义的层级与主语类型 | 第38页 |
·宽容义的层级与A 的类型 | 第38-40页 |
第四章 “A 就A”的认知语用分析 | 第40-47页 |
·“A 就A”与负预期量 | 第40-41页 |
·负预期量的存在与对A 的选择性 | 第41-42页 |
·对动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41页 |
·对形容词性成分的选择 | 第41-42页 |
·对其它成分的选择 | 第42页 |
·“A 就A”的构成特点 | 第42-43页 |
·“A 就A”中左A 突出能指 | 第42页 |
·“A 就A”中“就A”为焦点 | 第42-43页 |
·“A 就A”的语用功能分析 | 第43-47页 |
·“A 就A”属于应答句式 | 第43-44页 |
·“A 就A”出现的语境条件 | 第44-46页 |
·“A 就A”在语篇中的作用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7-49页 |
·本文小结 | 第47-48页 |
·本文的价值及不足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